学校主页

沙湖墨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墨韵 > 正文

红楼一梦

来源: 作者:朱喆 编辑:新闻网编辑 时间:2022-04-12 字号: 【大】 【中】 【小】

初读《红楼》,看的是少爷小姐们的吃穿用戴,大观园里的别致景象,家族聚会时的热闹气氛;再读《红楼》,读的是其中暗含的伏笔、谐音,体味作者构思的精巧;细读《红楼》,品的是大家族里的人情世故,感叹个人爱情和家族命运的悲剧。每次读《红楼》,都会因为年龄和心境的不同,悟出不一样的韵味来。而这次再读,我看到的,是《红楼》女子的才情心性,是她们与命运的抗争,被命运拉扯着的步步妥协,和最终逃不过悲剧的无奈与不甘。

《红楼梦》中的女子,每个都有鲜明的特色。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尖刻孤高;薛宝钗的端庄大方、处事圆滑;王熙凤的八面玲珑、心狠手辣;贾探春的精明能干、才清志高;史湘云的娇憨可爱、洒脱开朗;香菱的勤奋刻苦、软弱平和;平儿的忠心善良、聪明灵巧;袭人的认真稳重、温顺尽职;晴雯的天真纯洁、大胆叛逆;鸳鸯的妥帖心细、刚烈敢为。她们有比男子高的才干,却只能被压抑在封建社会环境下,苦苦挣扎,最终都逃不过“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命运。

众多女性形象之中,作者花费最多笔墨来塑造的,自然是林黛玉。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不过六七岁光景,到最后泪尽而亡,也就十七八岁。但就在这短短的十年时光,林黛玉的性情却因为年岁、家境、居住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几次发生变化。

林黛玉刚进贾府的时候,心思极为敏感,因为荣国府的礼数与自家不同,她“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言行之间无比谨慎。黛玉刚见到贾母时,贾母问她念什么书,她如实回答,称自己刚念了《四书》,却听到贾母贬低迎、探、惜三春,说她们不过认得几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随后贾宝玉出场,再次询问黛玉读什么书,她立刻改变了说法,称“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黛玉的敏感、聪慧,由此可见一斑。

刚进入贾府的黛玉是严谨低调的,可在贾府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她的性情悄然发生了变化。贾母爱屋及乌,溺爱黛玉,甚至胜过三春,黛玉便也仗着贾母的溺爱,性格变得刁钻俏皮起来。不喜欢黛玉的读者,大多是觉得她小性,不通情理,似乎是黛玉不通人情世故。但若仔细想来,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运用的一种手法,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女子。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须拍马之流;她常常是喜怒爱憎形于色、见于言,以“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去挖苦人,处处事事与人计较,固而被看作“刻薄”“小心眼”。这些话听着叫人心里不舒服,实际上却大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已。其实她坦诚率真,待人宽厚,从不与人心存芥蒂。林黛玉是很懂人情世故的,只是她不屑,也不想成为一个世俗的人,所以才会有其后的各种刻薄玩笑,这也是林黛玉真性情的体现。

这个时期的林黛玉虽也是寄人篱下,但到底还有父亲可以依靠,所以她行事显得乖张,不笼络人情。可自从林如海去世,林黛玉再次回到贾家后,她的心境就完全变了,现在她无父无母,唯一的亲人就是贾母,但贾母高高在上,不能面面俱到地照顾黛玉。贾府众姐妹搬进大观园后,林黛玉和贾母之间的物理距离也变远了,她渐渐意识到贾府下人的唾沫威力,这让她更加真切地看到了荣国府内的人情世故、尔虞我诈,下人之间的勾心斗角,由此她的安全感严重下滑,不得不学会人情世故,打理各方来人。

而黛玉最值得品味的,还是她性格中的叛逆。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才学横溢,学识渊博。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她引为知音,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象的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才女。

如果说林黛玉是封建社会中一个特别的存在,那么宝钗就是封建社会典型的大家闺秀。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多次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她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处事周到,顾全大局,深受姑娘们的喜爱。薛宝钗是封建时代最完美的女性,她身上几乎凝聚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最让人推崇的所有品格。薛宝钗对人情世故的通透程度,非一般人所能及,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她都能处理得让人挑不出毛病,加上她博学广识,出身皇商之家,阅历和文化相融合,最终造就了宝钗堪称完美的处世之道。宝钗“动人”的一面代表了封建礼教“温情”“美好”的表象,宝钗越是动人,越显示出宝玉黛玉反抗时代的顽强。当宝玉彻底认识到了所谓世俗理想的庸俗、功利和残酷时,随着他最终的“悬崖撒手”,宝钗也被彻底地牺牲掉了。她用高明的处世哲学得到的婚姻也命不长久,无法寿终正寝了。

薛宝钗这个形象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两者形成了奇妙的矛盾与统一。

自古至今,喜爱研读《红楼梦》的,大抵都要将钗黛二人作一个比较。喜欢黛玉的,觉得宝钗虚伪;喜欢宝钗的,觉得黛玉刻薄。可钗黛二人之间,当真就如此水火不容吗?依我看,未必如此。诚然,薛宝钗初进贾府的时候,林黛玉心怀嫉妒,的确对其有敌意,后来薛姨妈在贾府内宣传“金玉良缘”,更激起了林黛玉对薛宝钗的反感。可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宝钗为人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各方面的人都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对待黛玉也是一样。随着薛宝钗对林黛玉的真心付出,最终感化了黛玉。自此两人冰释前嫌,黛玉还特意向宝钗道歉。清高孤傲如黛玉,她是断不肯在人前低头的。如今,她却愿意在宝钗面前低下头来,敞开自己的内心。黛玉欣赏着宝钗的体贴与温柔,宝钗欣赏着黛玉的性情与才情。虽然两人之间存在竞争,但这不影响她们成为互相懂得与欣赏的知己。

宝钗是封建礼教的忠实执行者和守卫者。她的介入使宝黛爱情成为一场悲剧,但她自己也逃不出悲剧的结局。宝玉、黛玉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而宝钗的毁灭是殉道者的悲剧,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都逃不出时代对命运的掌握。

一入红楼,梦难醒。这些红楼女子,纵有再高的才情和抱负,也只能被困在大观园里,无处施展,终是梦断,一切成空。

(作者系 2019 级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