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接触到诗,其实并不是小学时必背的古诗六十首,而是在书上看到的这篇金波爷爷的《通红的柿子》。
当时正值秋天,爷爷家院子前面正好又有一颗大柿子树,柿子树前就是一大片麦田。当时的我顿时感觉自己和这首诗产生了某种联系和共鸣,对自家的这棵大柿子树也产生了一种莫名的骄傲,仿佛它就是金波诗里的那棵柿子树。我花了一整个秋天去观察家里这棵柿子树叶子的飘落,观察柿叶飘落到了哪里。我甚至求着爷爷留一颗柿子挂在树枝上,我想看看它最后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在某个下过雨的早上,它可怜兮兮地躺在了地上,熟透的柿子瓤溅了一地。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诗与生活的差距。
《通红的柿子》是一首童诗,它不是什么深刻冷峻的题材,只是写了一只柿子的故事。作为一首童诗,它的基调十分温暖明亮,整首诗仿佛都是温暖的柿子红色。
诗里的意象也非常简单,就是柿子树、柿子、“我”、三个孩子和一位老人。秋叶追随着秋风离开,最后剩一颗“通红通红的柿子”挂在树上,胖墩墩的,甚至“把树枝儿压弯”。三个孩子和一位老人对这颗仅剩的柿子产生了各种遐想。
孩子们的猜想可爱有趣,充满了童真的想象。在金波爷爷的笔下,孩子们的心灵都像金水晶一样澄澈纯洁。第一个孩子担心柿子掉下来摔疼了,第二个孩子就说,“我希望再也别刮风,就让它在树上过一冬。”对于一颗胖乎乎的柿子,孩子们竟是担心起了它摔下来会不会疼,俨然把它当成一条小生命了。第三个孩子像个小艺术家,“我希望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它变成一盏小小的灯。”老爷爷则说它会变成一颗小太阳,“给你们洒下甜蜜的光。”
整首诗没什么尖刻或令人深思的哲理,却别有一番哲思。“小小的灯”暗指第三个孩子,为孩子洒下甜蜜的光的小太阳,则暗指老爷爷。这是一首秋天的赞歌,也是一首对人的赞歌。
我一直很喜欢童诗,喜欢那种欢快透明、像秋日早晨的阳光一样澄澈的情感表达和诗的氛围。童诗与童话有许多共通之处,但又比童话更贴近生活。
童年是我们最初开始思考和幻想的时候,好的童诗可以让孩子们爱上诗,真正感受到诗的美,甚至引导出文学的兴趣。
金波爷爷笔下的《通红的柿子》,在我的童年好像真的成了一盏小灯,一个小太阳,为我洒下了甜蜜的光。
(作者系2020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