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墨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墨韵 > 正文

当霹雳划过夜空

来源:湖北大学校报 作者:廖怀远 编辑:新闻网编辑 时间:2022-01-12 字号: 【大】 【中】 【小】

至今仍记得那个夜晚,我和三五好友看完《八佰》从电影院出来,情绪非常低落,大家都慢慢地走着,也不说话,只是看着脚下的地面,似是在思考着什么。《八佰》这部历史战争大片带给新一代年轻人的,似乎不仅有十足的震撼,也有意味深长的思考。

电影讲述的是被称为“八佰壮士”的国军524团的一个营在淞沪会战中,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

在这个历史电影里,管虎导演倾注了很多他对那段战争历史的理解和敬意,以及他对于整个电影画面的独特审美和构造。影片开头便是一片硝烟与乌云在黄昏的天空中相互映衬,在地下一大片倒伏的芦苇荡里,有一只穿着破烂、皮肤上沾着许多泥土的队伍在行进。青灰军装,芦苇杆的颜色,天空的色彩,硝烟的弥漫都在尽力渲染着一种冷色调,目的就是为了突出战争的恐怖。而当我们看到四行仓库的激战这一片段时,整个仓库的内景的灯光也很暗,墙壁上还残留着弹痕和各种泥土、火药的颜色;但是镜头一转,当我们看到一河之隔的租界的灯红酒绿之后,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震撼。一边是压抑的暗色调,一边是明亮的亮色调;一边是在与死神共舞,一边是在悠闲地打麻将。这样两组截然不同的画面在极短的时间内反复刺激我们的大脑。

对于电影的内容,我的第一感觉是真实。因为剧中人物都是立体的,电影中呈现了很多性格复杂的人物。租界的民众、起先想逃窜的士兵、开赌场的大姐、面对毒气弹将客人锁在门外的帮会混混。他们不是纯粹的“恶”,也不是纯粹的“善”,他们是一个个等待被唤醒的“灰色”的灵魂。他们的“恶”在于放弃反抗外敌,沉缅于暂时的美好幻景;他们的“善”在于愿意为八佰壮士出钱出力出物资,在于盼望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出现。你很难通过一种脸谱化的形象与之对应,但这就是人性最本质的模样。

影片中的苏州河隔开了四行仓库和租界,隔开了令人羡慕的繁华和令人厌恶的荒芜。影片中一位士兵曾经说过,那边是天堂,这边是地狱。河的这岸是一片萧然,河的那岸却是一片繁华,这一反差的确让人心酸和愤怒。“天堂”虽好,却充斥着愚昧和麻木,“地狱”残酷,却充满了不屈与坚守。“天堂”是精神上的地狱,“地狱”却承载着我们民族的脊梁,展现出天堂般的高尚。这或许就是鲁迅先生所一直批判的围观看热闹的麻木的人群,他们在国仇家恨的危急时刻仍然有着很强的小农本位主义思想,秉持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则。正是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在那时依旧有着这样迂腐的思想,我们的国家才会一败再败。一年时间,日本军队竟从北京打到了上海,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因此,救亡图存需要一道道霹雳来唤醒那些麻木的人群。

无疑,八佰壮士正是那一道响天彻地的霹雳。当主动请缨的战士们一个一个从楼顶无畏地跃下引爆绑在自己身上的炸药包时,那接连不断的爆炸声真正炸醒了河对岸愚昧无知而又麻木不仁的民众。“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剧中何香凝的这句话被深深地烙在了每个人的心底。当楼顶的战旗在对岸人们的呼喊叫好中被升起时,当一双双国人的手从铁栏杆的缝隙里争先恐后地伸出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真正被唤醒了。于是,在这场中华民族的大浩劫中,我们并没有倒下,我们的霹雳正在一道道地汇聚。1938年3月,台儿庄大捷,毙伤日军2万余人;1940年初,昆仑关战役,几近全歼日军一个精锐旅团;1940年9月至10月,百团大战,毙伤日军2万余人。如此种种壮举,皆似一道道霹雳,鼓舞我方士气,唤醒我方民众,我相信八佰壮士中的烈士英灵也会为之欣慰。

影片最后,从废墟中踏出的满身是血的白驹,好似意味着中华民族在遭受重重劫难后,千疮百孔却仍然乐观昂扬,仍然无所畏惧地向未来驰骋而去。那匹白驹是希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它和四行仓库的八佰壮士一起,重新燃起了中华民族的自豪,塑起了中华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梁!

(作者系2020级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