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唯一带有反面色彩的主人公,其悲剧根源并不在于像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那般的人与命运的冲突对抗,而在于麦克白内心的矛盾冲突和性格缺陷。
纵观全文,虽然表面上看是女巫开篇的预言一步步被验证的过程,最终不义弑君者麦克白落得悲剧收场。但实际上,麦克白一步步走向悲剧全是由于他自己做出的选择。这一点由他和班柯一起在荒原之中第一次遇见女巫时的不同反应就可见一斑。面对女巫们闪烁其词的预言,班柯斥责其为“魔鬼的话”,而麦克白却“倒希望她们再多留一会儿”。可见,麦克白后面的弑君欲念是本就存在于他内心的潜意识,女巫们只是麦克白内心想法的外化。这一点与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虽然有女巫的预言这样的超自然力量,以及鸟鸣、鲜血、鬼魂、凶兆、梦游等灵异元素,但麦克白的一切行为,都是自己主观的选择。其悲剧根源是他自身的性格缺陷。
首先是麦克白自身的欲望。就像上文所提到的,麦克白的堕落在于他受到了内心欲望的驱使。在女巫的预言第一次实现之后,麦克白被封为考特爵士。他有这样一段旁白:“两句话已经证实,这好比是美妙的开场白,接下去就是帝王登场的正戏了……”对于预言,作为臣子的麦克白也是隐隐渴望的。女巫的预言并非命运的安排,而是掀开麦克白内心丑恶欲望的一只手。
可是,麦克白一开始面对自己的潜意识中的丑恶欲望时,他也是惶恐不安矛盾纠结的。早在作品开篇,麦克白开场第一句台词“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阴郁而又光明的日子”中,他的矛盾性就有所显现。“阴郁”和“光明”这样一组矛盾的词语,既表明了麦克白经历了一番苦战最终胜利之后的心情,又暗示主人公麦克白的两面性。“……这种神奇的启示不会是凶兆,可是也不像是吉兆。……我的思想中不过偶然浮起了杀人的妄念,就已经使我全身震撼……”作为一个赫赫有名,英勇善战的英雄,麦克白为自己浮起杀人的妄念而感到无比震惊。因为他想杀的是国王邓肯。道德良知和潜意识的欲念在麦克白心中产生冲突。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善和恶并存于麦克白心中。在善恶一线之间,他选择了恶,并走向了毁灭。正因为麦克白身上善恶共存,所以他最后的凄惨结局才更加令人扼腕叹息。麦克白在麦克白夫人的怂恿下终于杀死了邓肯之后,他却并没有冷酷地收买人心,成为一个铁血冷静的统治者。而是受到良心和道德的谴责,终日惶惶不安,无法安睡。在他选择了恶之后,终日受到善的谴责!麦克白最终被自己内心的矛盾纠结所杀。这也是悲剧性的所在。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麦克白是当时英国社会的一个典型缩影。当时的人们逃离了宗教、传统道德的束缚,却在追求人的自我价值时被自己所缚,挣扎不出,陷入悲剧的彷徨。当时的英国社会处于新旧交替,阶级动荡,逐渐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新秩序的混乱阶段。一方面人们开始发挥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在新秩序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人们在追求自我价值的道路上更倾向于保护自己的利益,而置道德良知于不顾。麦克白的悲剧也是动荡黑暗社会的悲哀。
而跳脱出当时的背景,莎士比亚借麦克白这一角色想揭露的是人性中恒久存在的丑恶。麦克白的悲剧固然有一部分是由于当时黑暗的社会,但是正如文中女巫的预言一样,黑暗的社会只是悲剧的诱因。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所写出的悲哀是莎翁自身对于人文主义理想的失望,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于人的失望。人终究是在这尘世间行走的俗物,无法摆脱生老病死,无法摆脱爱恨别离。总有欲望,总有追求,总有忙忙碌碌,总有浑浑噩噩。麦克白临死之前所说“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对于人性中恒久存在的欲念和对于自我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我想,除了麦克白之外,今天的人们依然要深入地思考,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作者系2019级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