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3月,我作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幸运儿,怀揣《高校录取通知书》,到武昌沙湖边报到,遇到的第一个正在办报到手续的同学是叶大春。他从武昌县来,正宗老乡,乡音乡情的,感觉很亲切。此后,我开启了四年求学生涯。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我在中文楼晃悠了整整四年。中文楼是一栋老楼,楼高三层,四合院布局,左手边是大教室,上大课的地方,横排正对四合院入口处是一排小教室,分班上小课所在。中文政教历史等文科类系同处一院,中文在左。楼很旧,地板很破,窗户透风,教室的灯光很暗,拐手椅很多,学习氛围很好。
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以省内各地市州来的居多。有年长者入校时已是几个孩子的爹了,三十多岁,因文革中断了学业,好不容易逮着了这一次机会,也算是逮着了“青春”的尾巴。也有年少者六零后生人,刚刚成年,稚气未消。大家同在中文楼,听老师们授课,慢慢走进浩瀚书海,学会看世看事看人。
四年很短,一晃而过。印象深刻的,除了猫在小饭馆的小厅里从黑白电视屏里听《军港的夜》如醉如痴、听现役军人同学讲南方战事入神入定、看女排男排比赛如癫如狂、逛沙湖不知白天黑夜、带着凉席爬上楼顶睁眼看星星月亮之外,就是周末看露天电影的惬意和每天在图书馆门前排队抢座位的窘迫了。
好在还有一大批师德和专业水准一流的老师们在中文楼给我们开出了一门门高水准的课程。韩珉老师教授《诗经》《楚辞》时的京腔京韵,曾昭民老师临时客串讲解的《琵琶行》,张国光老先生用河南话串讲的唐宋诗词以及关于《两个水浒,两个宋江》和姚雪垠的《李自成》,李悔吾、王陆才先生教授的元曲和明清小说,文振庭、李恺玲老师教授的现代文学,郁源和邹贤敏老师教授的文论,还有外国文学、语言学、逻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等一些特别敬业和精业的老师们,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又一扇智慧的大门,这一切都发生在中文楼。至今,感恩不已!
中文系开出的很多讲座,更是精彩不断。北大陈贻欣的唐诗讲座,一开就是十天,听得人如醉如痴;黄宗英的《谈心》,让人怦然心动;黄钢和李由讲报告文学,激情飞扬,思辩性极强,气场很大;中文系的老师们也不示弱,一场连一场的高水平讲座,听得真的过瘾。
中文楼的大门外,是两堵大大的宣传栏,定期出展文艺专栏,由我们自由撰稿,有时是自己用毛笔誊抄上墙,那感觉,特好。
可惜,在学院更名为湖北大学且不断扩展和新建的过程中,中文楼被拆,原地建起了物电大楼。旧楼不在,记忆犹存。那青春的求学梦,遗落在这里。今读《一座楼,半部湖大史》触动了点滴记忆,于是写下这些文字以作纪念,也为母校九十华诞燃一炷心香,愿母校越来越好。
(作者系原武昌实验高级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