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在论及“体育时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虽然生而为弱,可后天历练至强还未可知。
此处所言的强弱,并不只只局限于身体的强健和孱弱的体育层面,也可以关联到个人天赋努力。每个人的人生剧本不同,人生天赋不同,人生方向也会不同。就像一位个头不高的篮球爱好者可以通过努力和科学的训练让自己多跳高十厘米来弥补身高的不足,每天加练两个小时的运球来弥补手掌大小的不足;一位天赋不高的演员也可以从最基础的声台形表训练做起,循序渐进,笨鸟先飞;一位学习能力普通的学生自然也可以通过后期的努力以及时间上的付出来达到厚积薄发的作用。
开始的相对弱小可能会磨灭自己的自信力和行动力,可是,加倍的努力以及坚持和专注,可以让自己逐步变强大。不敢说会变得多么的拔尖优秀,至少是可以达到一个突破自我,挑战自我的结果。在这个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存机制中,没有人想要成为一个弱者,没有人想要被淘汰。就像是近几年才流行起来,备受大家关注讨论的词语“内卷”,正是不想被淘汰心理的反映。在我看来,内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可在我个人角度出发,我比较反感内卷,循序渐进且合理地变强才能更好地迈开向前进的步伐,才更有底气地走好未来的每一步,而不是让自己整个人悬浮起来,没有现实的踏实感,依赖外界压力让自己消极进步,消极做功反而会与强大背道而驰。
《体育之研究》一文是在当时动荡不安的年代发表的,更多的是能印证到个人的命运发展以及国家民族的奋斗。对于近代中国史,曾有一个说法就是“落后就要挨打”,这何尝不是一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状态呢?近代中国的浴血奋战,为了争取解放,拥抱和平,从落后挨打的弱小角色,到最终的抗战胜利的成长坚强,体现的就是中华子女自强的过程,中国不断强大的过程。没有亘古不变的传奇,只有顽强砥砺的人在不断书写奋斗成长史。强弱的区分不能说是与生俱来的,最终定论还是要靠自我的实力去改变决断。
强弱有势,变换无形。看着2020年疫情来袭,忙碌奔波在火神山医院外的医护人员,联勤保障一线工作者是渺小无名的,可当他们用“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创造出了大奇迹时,他们的力量是强大的震撼的。看着无数扎根基层,扎根扶贫前线贫困地区的人,他们用他们柔弱的身躯支撑起满腔热血时,这种热忱热爱是令人敬佩的。看着党的建党史,小小一叶的嘉兴红船,却承载和经历了百年的沧桑变化,其中种种皆是不易,用血与泪书写出来的历史。相对而言的强弱并非一成不变,心中的信仰和热血,正是创造无限历史的可能性。
诚然,正如毛泽东所说,强是由勤锻炼,增益其所不能而来。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现在的青年一代正身处大好时代,正值青春年少时,这是一个很强大的时代背景,生而为强就不要滥用自己的优势,反而应该充分发挥。“少年强则国强”,在时代的浪头下,更应该做到后生无畏,后生可谓。脚踏实地,开拓进取,争做勇者。不弛于空想,不鹜于虚名,定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世界的竞争就转化为无硝烟的竞争,我们要变得更强,要不甘示弱,首先发现了自己的弱处不能妄自菲薄,而要努力奋斗,超越自己,不断变强。少年强则国强,惟有青年少年一代的壮大,我们才能撑起我们强大的国家。
(作者系2020级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