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川教授生于1938年9月,籍贯为湖北武穴市(原名广济县)。1962年7月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后改为湖北大学)中文系,随即因品学兼优留系任教,直至1999年退休。刘教授在二十来年的求学长途中,几经坎坷,终于博得导师的看重,承蒙指引,进入专业佳境。在三十七八年的教师生涯中,勇挑重担,不计名利,终于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双获佳绩,成为我校公认的名师。
刘宋川能在学业上不断进步,直至登上学术台阶,是因为在不同的求学阶段幸遇良师,自己又能勤于问学,得到他们的谆谆教诲,耐心指导。
从1945年至1949年,少年时代的刘宋川在私塾读书近五年,接受了古代诗文的启蒙教育。1950年初家乡广济县已解放数月,私塾关门,政府开办了小学和中学。刘宋川暂时辍学,父亲要求其务农,于是刘宋川面临务农还是求学的人生抉择。他暗自下决心,一定要争取求学成才。他一方面随祖父、父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儿,一方面利用闲暇温习古文,同时请求早年初中毕业的堂叔给自己讲解算术原理,指导自己做习题。到了年底,刘宋川终于得到父亲的同意,前往龙坪镇小学报考五年级,不久即被录取。在中小学阶段,刘宋川发愤用功,刻苦学习,各门课程的考试都获得优异成绩,获得了一个“尖子”的外号。
高中阶段刘宋川就读于黄石市第一中学。高中三年,刘宋川得到语文老师邹乃文课后多次辅导。邹先生文学功底深厚,旧体诗白话诗都写得很好,刘宋川读过他的诗稿。他多次利用星期天给刘讲解唐诗,其中有杜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还说明古体诗和格律诗在体制上的区别,五七言律绝在平仄上的规则;还指导刘阅读了郭沫若、艾青、贺敬之等名家的白话诗。刘于是写了旧体诗和白话诗的习作,呈交邹先生批阅。1957年春夏,黄石一中开展“五四”征文竞赛活动。刘宋川写了《故乡辞行》和《给故乡青年》两首白话诗,参与评奖。刘的两首诗被高中语文老师一致评议为征文竞赛第一名,获一等奖,由此闻名全校,为毕业时被推荐保送上北京大学创造了条件。
高考以后,刘宋川被刚刚设立本科的武汉师范学院录取。在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父亲说,黄石市冶钢医院当医生的堂姑来信告知,冶钢正在招工。厂方表示,优先录用高中毕业生。堂姑已代为报名登记,只等侄儿迅速来厂完成录用手续。此时堂叔和邻居也来相劝:与其将来做一个吃粉笔灰的教师,不如现在去当一个钢铁工人。刘宋川深知,家乡的农民都对钢铁工人很羡慕,而对粉笔教师并不看重。但是自己在语文方面已有爱好和长进,愿意通过高校的深造去当一个合格的教师。经过数天的辗转反侧,刘宋川终于向父亲说明自己的抉择,父亲只得答应已进入弱冠之年的儿子继续升学读书的请求。
1958—1962年,刘宋川在武汉师院中文系学习。四年中各门课程考试成绩都是优异,在年级(6个班)中进入前六名。于是毕业后留系任教,分在汉语教研室工作。此后十余年中,刘宋川先是担任教学辅导,后来又担任现代汉语语法和古代汉语文字、文选等章节的主讲工作。然而,在教学和自学中遇到的疑难和研究方法上的困惑,使他一时感到问学无门,前路茫然。
未料天从人愿,绝处逢春。1975年暑假,中文系总支书记高金华同志应《光明日报》史学编辑之约,安排王陆才老师和刘宋川合写一篇长文《论霍光》,王、刘持初稿上京到《光明日报》社商讨修改发表事宜,其间利用空隙去游访北京大学。看到了北大中文系正要开办各专业进修班并立即招生的广告,刘宋川眼前一亮,连忙向在场的主管古代汉语招生工作的赵克勤老师询问有关事宜,又作了自我介绍。赵老师听后十分满意,当即予以报名登记,告知半月后会收到通知,经本单位领导批准后,即可来北大就读。
从1975年10月至1977年春(中间不放寒暑假),刘宋川如愿到北大古代汉语进修班学习。通过专业学习和教材编写,刘宋川进一步提高了古文(尤其是上古文献)的阅读能力,对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有了较全面深入的理解,并具有独自主讲王力主编的教材的能力。
1978年春,国家教育走上正轨。武师领导同意刘宋川再上北大进修两年。从1978年至1980年期间,刘宋川又在北大中文系进修。老师对刘宋川这次进修写了如下鉴定:“两年来刘宋川学习刻苦认真,进修了八九门专业必修课和专题课,收集了丰富的资料,撰写出两篇有创见的论文,具有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主讲古代汉语必修课,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得到系领导和教研室的表扬。”王力先生写道:“刘宋川同志刻苦学习,数年来有很大的进步,特别是音韵学方面,他研究得比较深入,他已达到相当高的学术水平。”
在北大四年中,刘宋川与王力先生相处时间最长。前两年王先生来进修班上课,都是班长刘宋川负责接送,力保师尊的安全。后来引起王力师的更加关注亲炙,却是出于偶然。1976年九月初旬,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北大中文系文学、语言、文献和新闻各专业师生办墙报表示哀悼。刘宋川奉郭锡良师之命为语言专业主办墙报,把老师们的诗作依次编排,用中楷毛笔字写在白纸上,再贴在围墙上。墙报引来广大师生的观看和评议。古代文学教研室的倪其心先生对署名为“浩川”的一首七律诗十分推许,认为是中文系墙报中顶尖的诗作。全诗是:
瞻仰毛主席遗容泣赋 浩川
破空悲曲神州震,一柱苍松卧翠丛。
岂意清秋停健步,仍疑神采动慈容。
光辉长照芙蓉国,思想高连马列峰。
回首凝眸挥泪雨,中华儿女永朝东。
许多师生也都赞同倪先生的观感。倪先生又告知前来观看的王力先生。王先生看后,也有同感,只是也不知作者是谁。几天后向前来家中接他去上课的刘宋川询问此事,刘只好承认作者是自己。先生凝视着自己的学生,说:“这首诗文情并茂,真实感人,叙述、描写、概括、抒情都不同众作。你有这样的旧体诗功底,我很高兴。”后来给进修班讲诗律时,王先生又举此诗为例。
几天后,郭锡良师又与王先生商量,请王先生在家中单独给刘宋川讲解音韵学和汉语语音史,王先生爽快地答应了。从1976年十月中旬至77年元月底,王先生在他家中小书房给刘宋川讲了十四次课,每次都在星期三下午。刘宋川用心听讲,及时笔录了先生对自己著作的补充论述,较快地弄懂了以上的关键内容,为后来做王先生的助手培养了能力。
果然,1978年秋刘宋川第二次来北大进修不久,王力师对刘说:“以你现在的学业功力,可以给我当助手了。如果你学校领导同意,就正式当助手;如果不同意,就做一些助手工作。”于是刘宋川给先生校勘新著,代他答复社会来信中专业学术上的问难等等。此后,刘宋川除了自己听课和讲课,就大多出入于王力师工作室和学校图书馆。
1979年春夏之交的一个早晨,刘宋川陪同王力师到北大未名湖畔闲步。先生对刘宋川说:“你条件已经具备,明年就要结业,现在应该着手论文的事了。我有两点提醒你:一是论题不要贪大舍小,论题范围过大过宽,掌握的语料容易不足,论证就不全面,结论就有缺失,这叫大题小作。不如选题适中,涉及的方面少一点,掌握的材料就不易缺失,说理易于透辟,结论会有新意,这叫小题大作,值得肯定。二是‘例不十,法不立’。这是黎锦熙先生说的,我很赞同。意思是,掌握某一时期的语料全面充分,例证丰富,得出的有关结论就能成立;否则就不能站住脚。”王先生的一番提示使刘宋川茅塞顿开,于是回去写了小诗以作记念。题为
《奉陪王力师闲步北大未名湖畔》:
玉塔亭亭挂曙晖,小桥一语启心扉。
未名湖畔青青草,随送师生健步归。
刘宋川就是这样在王、郭二师的教诲指导下,走上研究道路,登上学术台阶的。
1980年暑假,刘宋川从北大回到武师。秋季开始给78级、79级本科生主讲基础课古代汉语。刘宋川是中文系第一个独立全面地采用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来讲课的教师,也是此后二十年中给本科生讲古代汉语基础课次数最多的教师。1986年开始招收汉语史研究生。刘宋川又先后开设和主讲了专业课《汉语音韵》《汉语语法史》和选修课《左传、史记作品选讲》等课程。在教学上精心准备,认真负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深受学生欢迎。
通过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刘宋川培养了一批热爱语言专业的学生,使他们得以深造成才,成为不同岗位的专家学者。
1988年春,刘宋川在继续担任教学工作的同时,被校领导调往学报编辑部担任副主编,不久即改任常务副主编,主持学报工作。
北京大学哲学系著名学者楼宇烈教授多次应请审稿。后来寄还已审的稿件并附信给刘宋川说:“贵校学报所言审稿要求和所列审稿表显示了你的学术见识。表格所列条目准确鲜明,很有创新精神,北大学报还没有这样做。我为你这位北大校友高兴。”
通过数年来刘宋川与全体人员的努力,学报论文质量逐步得以明显提高。根据外校有关资料统计,湖大文科学报论文质量后来连续四年(1992-1995)排名进入全国综合性大学的前十名。刘宋川的八年学报工作终于达到了校领导的要求,自己也遂心如愿了。因此再三请求离任,终于得到校领导批准,于1996年春回到中文系工作。
刘宋川教授回系之后,依旧担任本未间断的古代汉语本科教学和指导汉语史研究生的专业教学工作。不过毕竟放下了学报行政和编辑的工作重担,刘得以挤出时日来重新进行长期搁置的汉语史学术研究。
1979年刘宋川在北大进修时才开始进行汉语史问题研究,直至退休后十余年依然笔耕不辍。归结起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刘教授写了《古代诗文详解》一书(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目的是纠正课本注释的某些失误,给中学生和教师释疑解难。王力先生翻阅了注释书稿,并亲自题写书名。本世纪初,刘教授写有《古代汉语自学辅导》一书(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为高等教育自考生释疑解难。1987-1992年刘教授参加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全国高自考教材《古代汉语》的编写,是主要撰稿人之一。刘写了五节语法通论,其中关于介词、连词、副词用法的论述,与以往教材相比增加了新内容,具有比较成熟的学术新见解,为主编所认可。
刘教授前后所写的有关汉语史的论文,总计有三十五篇,内容包括文字、音韵、词义、语法以及诗律等方面。其中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先秦两汉的双宾语结构、“为+名1/代+名2”结构式论析、“名·之·动/形”结构再探讨以及“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诸篇,都是具有独到见解或学术创见的论文。2018年正值刘教授八十寿辰,刘子瑜教授为此从三十五篇论文中选录二十三篇结集出版。题为《刘宋川语言文字学论集》(江苏文艺出版社),并特请导师郭锡良先生为书作序。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一生为学生、为学校的刘宋川,于公无愧,于私无悔,仍在书山学海中奋力前行,相信他对后辈们的殷切期望也必如春风化入莘莘学子的心灵之中。
走访学生团队成员:李天舒 张筱星
何 好 柳 杰
(指导老师: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