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漫卷》是迟子建长篇小说新作,以温暖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川自然、大地生灵、城市风貌与人间烟火。在这部作品中,作家以“哈尔滨”这座城市作为故事背景,以“寻找”作为线索,聚焦百姓的生活。刘建国、于大卫、谢楚薇寻子,黄娥寻夫,翁子安寻亲,或者说是寻爱,作者通过这些线索,串联起哈尔滨这座城市的人文自然和人物的命运交响。
这部作品的独特所在,就是以对哈尔滨的春夏秋冬、白昼交替的构筑作为故事背景,运用大量的环境描写去书写这座城市,给人一种“城市主体”的阅读体验,带给读者纸上旅行的感受。在这部作品中,哈尔滨这座城市仿佛才是故事的“主角”。作家在每一章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优美精妙的语言描绘哈尔滨的自然风貌和充满烟火气的底层市民生活状态。纵观整部作品,作家也不吝笔墨,带领读者去领略哈尔滨的特色建筑、民俗风情,去倾听这座城市最平凡的市井人声,去观察这座城市的万物有灵,去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风貌。从字里行间,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蕴藏其中的对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
但迟子建又不只是纯粹对城市的描摹和介绍,她对城市的书写,是为了更好地叙述故事。对城市风貌的书写给了故事更好的铺设和架构,这恰恰是作者结构和内容规划的精巧之处所在。发生在哈尔滨的生活故事本身就与哈尔滨这座城市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对哈尔滨的书写与对生活故事的书写就如同树的枝干和树叶,交相辉映。
迟子建笔下的“人间烟火”着眼于底层人物的生活,在这部写景与叙事完全交织融合的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无论是从数量抑或是质量都是值得赞叹的。在这部作品中共有二十多个人物出现,作者给每个人物都充实了足够的故事,塑造出众多丰满而多面的人物形象。作者不仅直接关注人物本身的行为、心理,而且在情节的组织中也着意去凸显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也因此我们能从中看到人物间的内在联系。小说以开着“爱心救护车”的刘建国为中心人物,以他为主线,扩散到刘建国的大哥刘光复、妹妹刘骄华、经常搭乘刘建国的“爱心救护车”的神秘客人翁子安、莫名找上门的黄娥和她的儿子杂拌儿等人物群像。涉及到的二十余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一层隔膜,将别人所看到自己包装起来,隐藏了那些不为人知的苦痛。
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突出“真、善、美”,这是这部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一个特点,而这也符合迟子建一贯的创作风格。《烟火漫卷》中最难得的部分,即生命的张力和从未消磨的人性的善良。一如主人公刘建国,又如刘骄华帮助出狱的人找工作解决生计问题、黄娥为刘光复守护松花江以及她包容榆樱院的孤寡老人郭老头等。
这部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刻画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每个人物都具有两面性,就如同作者迟子建在作品中所写的那样,“对于一个本质善良的人来说,罪恶是不会被岁月流水淘洗掉的,它是一颗永远在萌芽状态的种子,时时刻刻要破土而出。”这部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一种“残缺美”,每一个经历过生活痛苦的人都能够保持她善良的一面,然而在善良的背后又隐藏着“罪恶”。
作者赞颂人性善良的同时,也将他们的“罪恶”在情节推进中一点点揭开。对于人性“丑恶面”的揭露,作者并没有采取一种回避态度,她先是客观地去叙述,而后又以一种包容的主观情感去修复。《烟火漫卷》这部作品带给读者的阅读感受是舒缓平和且治愈的,这部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罪恶”的一面,且作者客观理性并真实地将其展示出来,然而这样的人物形象却并未给读者带来心理上的不适感。这是由于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注重对人性“丑恶面”的疗愈,即作者所关注的“救赎”主题。
迟子建在采访中说:“生命本身是无罪的。”在这部作品中,迟子建对于人性的残缺一直在不断地修复和疗愈,她尽力为人性的残缺提供一个理由,从而更凸显人物内心的温暖。
正如这部作品的名字一样,整部作品讲述的就是“城市烟火”,即城市中的人们最平凡最真实的生活。迟子建在这部作品中着意于生活细节的攫取,注重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的真实再现。因此她笔下人性的“丑恶面”也是真实的,如在黄娥被撞伤抢救时,关于谢楚薇的反应的描写,“好像黄娥已死,她已继任为杂拌儿的法定监护人了。”而在翁子安开始在物质上照顾黄娥时,谢楚薇“巴望黄娥坠在贫困的渊薮不得翻身”,如果从价值观层面来评价,谢楚薇的想法是不道德的,但从现实生活中去看,一位母亲多年承受失去孩子的痛苦,突然有了“杂拌儿”这个精神寄托和母爱宣泄的对象,谢楚薇内心的想法的确具有真实性。“她为了杂拌什么都不顾了”,这样的想法并不合理,但是从情感共鸣角度上,她又是合情的。
在《烟火漫卷》的结局,迟子建给了“寻找”一个圆满的结局,翁子安的身世被解开,杂拌儿和黄娥也回到了故乡,而刘建国以残存的余生去补偿自己年轻时的罪恶。迟子建认为,人的一生难免会犯错,但每个人都应该有“赎罪感”,因此她笔下的人物最终都通过各种方式得到“灵魂”的救赎,这种“赎罪感”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向往“善”,挞伐“恶”,人生中善恶交织,然而却能一直保持温度。
(作者系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