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相传为曾子所作,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后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曾子其人,是开儒学内在化之端的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更注重对于心性的把握、修身的伦理儒学。《大学》文本中处处渗透着笃实健进的修身风格,更蕴藏着对于心性的思考。
《大学》相传著于战国前期,正是诸侯混战,礼崩乐坏之际。以往周朝建立起来的伦理秩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样的冲击之下,亟需有人去重建一种新的、更具有普遍性的道德伦理秩序。与此同时,在以往坚不可摧的阶级壁垒被打破后,贵族教育开始向下层流动,私学的兴起伴随着平民阶级的历史崛起。著于此时的《大学》文本,既吸收了传统的大学之志,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对于贵族教育的突破与阐发。从以往的“大人之学”向“大学之学”转变,一方面,《大学》文本吸收了以往贵族传统大学追求全面的人格所塑造的教育格局,吸收了“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它又充分地将这一种品质拓展到每一个个体身上。可以说,《大学》具有深入历史、尊重传统的内在气质,对于传统有一种深刻的、彻底的继承,同时又有着勇猛无畏的超越。
这种“由己及外的推拓过程”在《大学》文本中也表现为一种在当时的时代,在家国同构的政治语境下的一种次第顺序。在礼乐背景下从“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一步步实现“修身、齐家”,最后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落实在具体文本段落来看,首先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句话提出《大学》的三纲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再深度剖析下去,第一句“在明明德”,“在”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专注状态。前面就提到过,《大学》强调的对于心性的修养和把握,其初始的关键步骤在于将萦萦绕绕一团乱麻的思绪收拢聚集。收拢聚集为何?为实现“明明德”、为“亲民”、为“止于至善”。而“明明德”何解?前一“明”字为动词,意为“使之明”;后一“明”与“德”共同组成一名词———“明德”。何谓“明德”?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可以理解为昭明的德行。在《大学》著作时代之前,“明德”具体针对群体的贵族子弟或者说执政者。当时只有他们才能从小接受礼乐射御书数的各种系统性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他们成为执政者或上位者。在之前,“明德”往往指的是执政的明君之德。而在《大学》中,曾子把明德这一规范从单纯的上位者扩展到了每一个个体行为的规范。而古人对于明德的追求,其实是一种对于清明的政治理想的孜孜以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殷商时期,古人对于明德的追求更具有一种浓厚的宗教主义色彩。他们重祭祀,重鬼神,更相信上天的意志会决定苍生百姓的幸福,决定他们的统治者的昏聩与否。而随着商朝的覆灭,周朝的建立,周朝的统治者们则更相信人的主观力量。虽然他们依然看重祭祀,然而祭祀礼仪的重点却已经转移到了祭祀礼仪的执行人的身上。周朝祭祀,也开始不仅仅局限于祭祀鬼神,更引入了先祖这一群体。人开始和鬼神分庭抗礼。与此同时,明德这一主体也就从盲目地追求上苍的意志逐渐转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统治者自身的克己复礼,控制自己内心膨胀的私欲,按照政治规范来做事。而在《大学》的创作时代,曾子把这种道德规范广而扩之,强调每一个个体的主体意识被改为追求每个人的内心的克己复礼。
再看“亲民”,我所了解到的“亲民”迄今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应该理解为“亲近人民”,以王阳明先生为代表;另一种则认为“亲民”是“新民”,以朱熹先生为代表。我个人其实更偏向于把“亲民”理解为“亲近人民”。假若理解为“新民”,译为使“民”“新”。则又把文本的叙述主体放在了一个上位姿态。而第一种解释,连承上一句“明明德”,两句的叙述主体都是同一个个体,从本我的内心层面的“明明德”再到对待外部世界的“亲民”之态。二者之间是存在着一种循序渐进的内部逻辑的。
然后是“止于至善”。首先“止”,甲骨文是人的脚趾,在古代有“走,到”的意思,后来又引申出停止的意思。而除此之外,古代的止还可以组成一个词“容止”,意为人的外在的容貌以及行为规范是否合乎礼仪。“至善”表示极致的完备的道德状态。而这种道德状态在我看来其实是不可能真正达到的———人,只可能无限趋近,不可能真正达到至善的标准。既然达不到,那么“止”的“停止”一说也就没有任何的说服力了。那么,“止于至善”就应该解为在礼乐情境下的一种不停歇地对于行为准则的规范的无限追求。
“止于至善”和“明明德”“亲民”之间也存在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在前文中就有提到,“明明德”在于克己,“亲民”在于待外。二者都是具体的行为方法,其最终的目的是“止于至善”———无限趋近于“至善”的状态。
在《大学》中,我们能看到当时儒者试图恢复伦理秩序的愿望。他们在传统的贵族教育中甄选辨别,将其推而广之,希望建立起个体的道德意识,从而进一步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体系。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其字里行间窥得先秦儒者思想的熠熠光辉。
(作者系2019级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