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个很温馨的词。
朋友,一生不需要很多。一起笑过,一起流泪过,他懂你的心,你知他的意,这便是朋友。
但是啊,俗话说得好,“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与挚友道别之时,我们依依不舍。
但又有人说,相聚是为了不孤单,分离是为了更好的相遇。为了送别友人,古人的送别之礼,可谓“足以表达深厚情谊”。
说到友情,交友最多的诗人莫过于李白,经历过送别最多的诗人也非李白莫属。有人曾统计过:“计有160首可作离别诗来考察。”我精挑细选了其中一首《金陵酒肆留别》,因为这首诗中,包含了许多我们熟知、或是不知的送友之礼。
金陵酒肆留别
[唐]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四年,李白正好25岁,初到南京时结识了一些朋友,当李白准备离开南京前往广陵时,这些朋友闻讯赶来与李白告别。李白感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赠予了这些朋友。这儿出现了第一种方式———赋诗赠友。在古代,赋诗赠友算得上是最为流行的送别方式,正如大家熟悉的古诗———《别董大》。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董大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因吏部尚书房瑖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被迫离开,于是高适送别之时,赋诗两首予以激励,这是其中之一。前两句写的是天气之寒冷、环境之恶劣,后两句画风一转,自然生出一种暖意。高适说,董 大 先生,虽然这一路北风呼号、寒雪纷纷,但是天下到处都有人认识您,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对于远行的失意之人来说,这一番话,无异于雪中送炭似的一种安慰。
试想一下场景,朋友即将远行,内心的不舍无处释放,千言万语化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多么鼓舞人心!无论现在多么荒寒,心中都要怀揣热血和希望。
回到《金陵酒肆留别》,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送别方式———
“风吹柳花满店香。”
春风吹起柳絮酒店满屋飘香,花香和酒香扑面而来,视觉与嗅觉相结合,寥寥七个字,就把环境写得如此美丽。
李白在第一句中就用到了一种送别方式,我概括为———折柳攀花。
柳是送别诗中的一大意象,古音的“柳”和“留”读音相似,因此在送别时,古人有折柳相赠,以示挽留。早在《诗经·采薇》,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柳这一意象衬托与征人的离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也有了霸陵折柳等以柳惜别的典故。而折柳送别的诗作中唐代诗人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则是一首经典。
淮上与友人别
[唐]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扬子江边的岸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柳”的意象就表明了送别友人时的心情,盼君多留,愿君此行顺遂。“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
该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诗人与朋友此番一别或许今生都不能再相见,以“柳”诉别离,道尽了自己的绵绵情意。
或许,他们曾同过窗,曾共过事,曾互诉衷肠,曾诗酒畅想,而如今,却要各奔前程,也许,最好的祝愿就是来日方长,但愿相逢时你我均得之所想。这也是一个永存的且永远在进行的岁月。
说了折柳,自然也就离不开攀花,折柳与攀花同时代流行。所谓“攀花”,即采折花草。李白的《江夏送张丞》是一首典型的攀花送友诗。其中的“攀花赠远人。”意为攀花送友。朋友即将离开,李白难忍分别之痛频频以酒相浇,敬酒献花,总难消心中愁思。“送君从此去,回首泣迷津。”朋友离开,诗人剩下的是眼泪和无尽的迷茫。
此诗创作于李白被流放时期,张丞曾在李白危难时期伸出援手,雪中送炭。李白的迷津恰恰反映了他对朋友的感恩与情谊。
回到《金陵酒肆留别》的第二句———“吴姬压酒劝客尝。”侍女捧出美酒,劝我细细品尝。
吴姬———吴国的美女,正抱着琵琶弹奏———音乐,也是一种送别方式。正如我们熟知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正准备离开,忽然听见岸上传来阵阵歌声———原来是汪伦来送我了!李白瞬间被感动,赋诗一首,极力赞美汪伦对自己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自己对汪伦的深厚情谊。音乐,赋予人力量,感染人内心,欢快的歌声可以减缓离别时的伤感,对未来的旅程充满希望。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欲行”的李白与“不行”的金陵子弟都频频举杯,尽情喝酒,直到“各尽觞”。
酒逢知己千杯少,关于饮酒,可以算是送别时必不可少的环节。两人对坐,一壶酒,一段情。因此,许多感人肺腑的别离诗就诞生在这样的场景,诗以酒成礼,酒以诗传意,酒中充满诗意,而诗中浸满酒香。正如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被誉为“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早上的一场细雨,沾湿了离别路上的轻尘,道路变得洁净清爽,离别客舍四周的柳树,也被朝雨洗得干净清新。“柳”又现,欲留之情油然而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请你再喝完这最后一杯酒,等你离开渭城,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故友陪你喝酒了!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写下这首诗。
元二和王维,历史上无从得知他们的详细故事,但从各种迹象上判断,两人是多年的朋友。众所周知,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此时元二估计也已双鬓斑白,而他却要被派往安西驻守,这一去,不知归期。
你我相识于意气风发的年纪,把酒赠别在双鬓斑白的时期。王维的酒,不甚隆重,却浓烈。
而隆重一点的形式,如金陵朋友们送别李白,被称为“祖道饯行”,亦称“祖饯”“祖道”。“祖饯”是指在路上祭路神后,设宴为人送行。祖饯的这种类似社交的性质,使之一般都在较为轻松的气氛中进行。《诗经·大雅·崧高》和《诗经·大雅·添民》就是现存最早的祖饯诗形式,后来也广泛流传,正如我们熟悉的“至易水上,祭祖,取道。”
再来谈谈李白和金陵子弟的感情诗的最后两句给出了李白的态度———“请君试问东流水。”请你问问东流的长江水吧。
流水,可以联想到乘舟送行———这在送别时也是非常常见。在古代舟船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交通方式就陆路、水路,陆路要么是步行,要么是马和马车。南方水系发达,大多坐船远行,故离别时,江水悠悠两两相望,好似一首绝美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古人喜欢乘舟送行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们能够在诗中,借用浩浩荡荡的江水,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无限思念,正如李白的这一句———“别意与之谁短长?”
离别的情意到底有多深?那就要去问问东流的长江水了,与长江水相比,看看谁长谁短。诗人却将情意比拟成长江水,将无形的情意转化为有形的流水,化抽象为具体,足以形象地表现李白与友人的情意之远。
至此,古人的情深意切,你我,还只能算一知半解。
古人喜以杯酒祖饯,折柳攀花和诗词音乐等来赠别朋友,如此有仪式感赠别,其背后是对知己朋友的绵绵情意和依依不舍。那么,同学们,四年后,我们会怎么彼此赠别呢?我们是会一壶浊酒尽余欢?还是一首诗词叙深情?亦或是高歌一曲表心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祝愿每一个你都能有一段可时刻品尝,永久珍藏的友情。
(作者系2019级英语教育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