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墨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墨韵 > 正文

灼灼其华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罗琦 编辑:张玉敏 时间:2019-12-25 字号: 【大】 【中】 【小】

读王安忆的其他作品,尝尽了世间不同的苦涩的滋味,也只有在《桃之夭夭》中,我还能尝到俗世的甜蜜。《桃之夭夭》的甜与一般甜腻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她”是裹在一层苦涩外衣下的单纯的幸福感,会在喉咙处生出一丝丝若有若无的回甘来。

小说的每一个标题都是以一句描写花的诗句为主题,例如“一枝梨花春带雨”“新剥珍珠豆蔻仁”“千朵万朵压枝低”……其实,这些诗句也并非随意地从古书上找出来的,而是一句一句的诗串联起来,正好是整个故事情节的概述,从雨季到晴天,正是主人公这一生的境遇,同时也间接地反映了此书甜蜜情调的本质。从整体上看,《桃之夭夭》跳脱出了她以往的写作风格,以一种碎片化的情节串联在文章始终,这种风格是细碎而繁琐的。也正是这种风格,把上海这个城市以及城市里的小市民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他们能够呈现出本来存留的生命状态。这种生命状态是以主人公郁晓秋为代表的积极的百折不挠的精神,感染着周身的人群,漫延在社会中。

文章并没有一开始就写郁晓秋的生活,而是从她的母亲写起,写她母亲作为名角儿生活奢靡,与多人暧昧不清。正是上一辈的这些恩怨,让郁晓秋一出生就承受了很多世俗的“教化”。这些“教化”让郁晓秋成熟稳重,让她能够在困难中学会独立与坚强,让她就像悬崖边疯长起来的野草一样,只要一粒种子,就能挺拔而出。这种疯长起来的野草是热烈的,对待所有的风雨都是热情的,疼痛已成了成长的养料,只是滋养成的却是一个温情的孩子。她的坚强,是有目共睹的,到了文章的中后阶段,她的母亲和姐姐都是以郁晓秋为主心骨的,没了她,仿佛他们自己的日子也过到了头似的。郁晓秋在这个家庭的作用也逐一浮现在了眼前。

郁晓秋的一生是苦涩的,在那苦涩之中却藏有甜腻腻的滋味儿。

郁晓秋这一生最糟糕的就是自己的家庭生活。每天和母亲躺在一张床上,但是母亲似乎更在乎自己的形象,母亲笑明明是一个傲气的名角儿,整日整日地把自己浮华生活里的怒气发泄在郁晓秋的身上。哥哥和姐姐与自己也不亲近,甚至是到了不相往来的地步,即使是他们居住在一间屋子里。但是呢,她却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人,不遗余力地爱着。王安忆说过“你真是很少看得到这样不矫造的孩子,快乐,虚荣,全是热情澎湃地流淌着。”她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孩子,即使摊上了这样的亲情,她也是从不埋怨,只是一个劲儿地对她们好。姐姐生病无人照顾时,她选择陪在她身边,当两人相对着吃一碗东西的时候,竟然生出了相濡以沫的感情。姐姐在去世前,还是克服了自己内心的顾忌,叫了她一声妹妹。这一声“妹妹”肯定了郁晓秋所有的努力,把生活里疼痛又甜蜜的味道延展了出来,是一张密密的网,把一个人画地为牢的同时,也给了一个人最大的救赎。

下乡插队的时候,她遇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段爱情。也许是郁晓秋的活泼与热情感染了他,也许是他心疼这个家人丝毫不疼爱的女孩。这一段爱情持续了很久,母亲是放纵他们两人的,只是男方何民伟的家里是极度反对的,甚至给他找了另外一个家里有钱的女人。我以为他们两个可以坚定地相互扶持地走下去,但是最后还是败在了现实上。纵使两个人相爱的时候是那么的深刻,最后何民伟还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选择了富家女。郁晓秋的性情倒是随了她的母亲,对爱情是坚定而果断的,宁缺毋滥,面对这样的爱情,果断地转身离去,任心里的伤疤被一块块地揭开。她不是不痛,只是面对出自于灵魂的背叛,她也无力把控无常世事,只愿留下一点洒脱,当做最后的倔强。

在失败的爱情过后,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照顾自己逝去的姐姐的孩子上。孩子在学会说话的时候就开始叫她“妈妈”,我想,这对她来说也许是莫大的安慰了。后来,在姐夫妈妈的促成下,郁晓秋嫁给了姐夫。我以为这永远都只会是一段亲情的,两个人都不会对彼此产生爱情。但是,郁晓秋生产的那一天,姐夫害怕,不断地求着她不要去不要去,他害怕又是同她姐姐一样的结果,害怕失去她的时候,我就明白,这是爱情。在这样平淡的生活里滋生出的爱是美好而甜蜜的,这爱不是虚无缥缈的,是切实的关爱和期许,是携手同行的誓言,是平淡的,是平淡中能开出花儿来的。

从整体上看《桃之夭夭》,王安忆并没有花大篇幅来描述郁晓秋的幸福时刻,而是把大量的笔墨用在郁晓秋的苦难中。从反面衬托了郁晓秋这个平淡而充满热忱的女孩最后幸福的结局。在这隐藏的甜腻里我看见了王安忆对这样纯粹美好的心灵的赞颂。用一句话来总结全文,也正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作者系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最新阅读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