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墨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墨韵 > 正文

红安情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刘爱玉 编辑:张玉敏 时间:2019-12-25 字号: 【大】 【中】 【小】

11月14日,阳光暖暖地洒在人们的身上。我们图书馆退休党员一行怀着崇敬的心情,踏上了红安这块洒满鲜血的热土。一进入红安县,我的心情就格外激动,因为这是我第6次来到红安县,我对这片热土有着深厚的感情。

红安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部,境内山脉纵横,地势险要,重要的战略位置和复杂多变的地形是红安县成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其独特的革命经历,红安县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红色底蕴。

红安原名黄安,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和中心,是著名的“将军县”。红安,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造就了223位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其中1955年至1988年间授衔的将军共有61位;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三支红军主力部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奉献了14万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其中登记在册的烈士有22552名。

为了纪念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中牺牲的烈士,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将黄安改名红安。1956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红安县城东北锞子山上兴建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2010年更名为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

1974年,我就读武汉第一师范学校政治系,在学习中共党史土地革命这一章节时到红安县七里坪镇周家冲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调查。

之后,我毕业分配到武汉外国语学校当老师,教高一政治课兼任班主任。当时正值教育革命,我走出课堂,带学生到红安县搞为期一个月的开门办学。事先我拿着一张湖北省地图,带着一个学生,先行走了5天探路到红安县联系此行。之后,我带着学生步行拉练走了5天,来到了红安县七里坪镇一大队周家冲搞开门办学。

我们参观了红安县历史博物馆,采访红军团长方和明回乡务农先进事迹,走访多位红军军烈属,实地参观了大革命时期的革命遗址,并登上了大别山的主峰天台山。短短一个月的开门办学,同学们和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1976年作者和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访谈方和明时合影,第三排中间为方和明,第三排右一系作者)

记得那天离开时,村里老乡敲锣打鼓犹如当年欢送红军时一样。老乡们个个手提竹篮子,篮子里装满染着红色的鸡蛋和红薯,不停往同学们的口袋、书包里装。而同学们是热泪盈眶,紧握着前来送行老乡的手依依不舍地话别。

2005年,我参加校组织部党校学习班,结业时又去红安县参观学习。

这次我重返红安,站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我仿佛听到了昔日战斗的号角在风中阵阵响起,历史一幕幕浮现在眼前。92年前,著名的黄麻起义一举攻克了黄安城,成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建立了鄂豫皖边区根据地。革命低潮时,敌人实施“三光”政策,黄安人民的革命信念毫不动摇,他们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北伐军攻下武汉以后,黄安的农民运动迅猛发展。农民武装普遍建立,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风暴席卷全县,鄂东北地区形成了大好的革命局面……在纪念碑浮雕上,我仿佛看到了黄麻起义的雄雄烈火,看到了张南一、秦绍勤、程昭续等革命先烈“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的悲壮场面,看到了革命烈士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将生命献给共产主义事业的豪迈气概。

现在的董必武纪念馆和20年前参观时已有很大的变化,纪念馆为中国传统的庭院建筑,馆名由徐向前元帅题写。庭院中央安放着董必武半身铜像,“董必武纪念像”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展览通过560多件文物、资料、图片、硅胶像、复原陈列等手段再现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奠基人董必武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

李先念纪念馆依山傍势,气势恢宏,造型典雅。序厅以李先念全身铜像及大型浮雕开篇。

被毛泽东称为“不下马的将军”的李先念也是红安走出的革命家。展览把我带进了充满血泪和硝烟的革命战争年代,看见硝烟中闪耀的光芒,这便是中国共产党执着的追求和勇敢的斗争。李先念在66年的革命岁月中,从一个普通的木匠成为举世瞩目的将军,从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国家主席的光辉历程深深地震撼着我。我站在李先念同志的铜像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之后,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了红安革命烈士纪念墙。纪念墙长60米、高5.4米,140000这个数字代表的就是革命时期牺牲的14万英雄红安儿女。墙上镌刻着登记在册的22552名烈士的姓名。这里安息上万名的革命烈士,那一行行的名字震撼人心,其中还有很多无名氏的烈士。

提起红安县七里坪镇,人们都知道这里是红四方面军诞生地。其实早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前的1925年,中共领导的红色革命就已经在这里开展得如火如荼。那段红色往事,早在50年前我在七里坪周家冲一大队进行社会调查时就耳熟能详。这里是秦基伟、徐深吉、郑位三等143位共和国将军的故乡,历史浓厚,是革命的红色源泉。

七里坪镇的长胜街的建筑依旧保留苏区的风格,里面的遗迹保存完好,例如苏区当时的工会、银行、指挥部等。只是当时的人已经不在了,留给我们的只有他们生活的痕迹和他们在那种环境下艰苦奋斗,苦中作乐的精神。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许多投身革命的七里坪共产党员惨遭反动派杀害。

1927年12月中旬,黄安县城失守后,熊家咀九月暴动的主要领导人、黄安县七里区防务会经济股长、共产党员程怀天将公款、账册安全掩埋后不幸被捕。敌人严刑拷打威逼其交出党组织活动经费,被其严词拒绝。凶残的敌人将其手脚钉在门板上杀害。

1929年3月18日,曾担任黄麻起义县北指挥部成员、中共黄安县委委员、红三十一师四大队队长的程昭续被敌人杀害于七里坪。敌人将他的头颅砍下,悬挂在熊家咀村一棵古槐树上示众七天七夜。古槐当年枯死,但第二年仍发芽吐绿。村里人为纪念程昭续,将古槐称为“英雄树”。

七里坪四区农协委员长、21岁的共产党员秦绍勤在七里坪失守后,遵照党的指示留在七里坪坚持斗争,于1927年12月中旬被捕。当敌人要他交出中共党员名单时,他大义凛然回答道:“我是革命者,生是革命人,死是革命鬼。要我投降招供,休想!”敌人用铁钉将其手脚钉在门板上,妄图使其屈服,他多次昏迷,仍坚贞不屈。敌人在七里坪北门外用开肠破肚的残忍手段将其杀害。当地群众编了一首歌谣:“烈士秦绍勤,开肠剖肚在北门,宁愿自己死,不连累别人。”七里区农协会委员、区防务会宣传股长、共产党员张南一,在黄安城失陷后奉党的指示以艺人身份作掩护继续开展革命活动。一天,他趁夜转到七里坪河西张家湾村,见一群人围在一起正在议论贫困农民的话题。张南一架起小鼓唱道:“有贫农,坐田埂,自思自叹:叹只叹,我穷人,无吃少穿。天地间,都是人,应该平等;为什么,富与贵,贫富不均……”不久,张南一被捕。敌人用铁丝将张南一的肩胛骨和脚后跟穿在一起,押到七里坪西门指着挖好的沙坑说:“看你还革不革命?”张南一大义凛然地回答:“老子生是革命人,死是革命鬼,再过20年,还是要革命!”敌人割掉张南一耳鼻,他昏倒在地。张南一苏醒后,继续大声喊道:“老子还是要革命!”气急败坏的敌人残忍地割掉他的舌头,将其推进沙坑活埋。

七里坪人民没有被反动派的器张气焰吓倒,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一如既往地投入到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洪流。1930年春,以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根据地为基础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中共鄂豫皖特委决定,把革命的大本营建在七里坪,并将其命名为“列宁市”。

1931年11月7日,红四军、红二十五军在七里坪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当年,只有8万多人的七里坪镇,有4万多人参加了红军。2014年12月,鄂豫皖苏区中心烈士陵园在七里坪镇八一村竣工,陵园内安葬的1130位红军烈士,大部分是七里坪人。七里坪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军,山山埋忠魂。

跨越时空地域。50年后我再次来到红安,亲眼目睹红安县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安县一条条“老街道”变为“宜居地”和“繁商区”,见证着红安县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

胜利街———红安县城区内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当年刘邓大军就是从这里进入红安县城,解放红安人民,因而得名胜利街。50年前,只要下雨天,胜利街到处都是泥巴,出行很不方便。如今这条历史底蕴厚重的“要道”是县城内连接东西的要道。

改革开放以来,红安县经济实力持续提升,城市建设不断进步,城区“一河两岸”工程、胜利街棚户区及旧城改造工程、将军城整体升级改造工程、董必武故居修缮工程等重大民生建设项目相继实施,胜利街这条“古老”而沧桑的街道在发展的洪流中发生了巨变。曾经街道两旁的“棚户区”变成了高楼大厦,这里已经成为人们落户安家的宜居之地。

今天,我再次踏上革命圣地红安的红色旅途,又一次参观革命遗迹,了解革命故事,深入感受革命精神,在不知不觉中加强思想教育,传承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这也是精神的力量。

我无比感叹,红安这块洒满烈士鲜血的热土,蕴含着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纪念园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透视出一页页雄浑而深沉、辉煌而悲壮的历史,足以让每一位参观者灵魂受到强烈震撼。

这里是净化心灵,提升人格的圣境;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的场所;是广大青少年开展爱国教育,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课堂;是广大人民群众缅怀先烈、感受历史、陶冶情操的圣地。

红安行,红安情;红安情,一生行。

(作者系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