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墨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墨韵 > 正文

《罗亭》读书笔记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王源翔 编辑:张玉敏 时间:2019-12-09 字号: 【大】 【中】 【小】

尼古拉一世的残暴专制,农奴制度对底层人民的残酷迫害……所有清醒的人都能发现,这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时代。但似乎所有人都拥有铁石般的心肠和“深则厉,浅则揭”的精巧聪明。所有人都在袖手旁观,观看着他人的袖手旁观或家破人亡。这时,屠格涅夫站了出来。

屠格涅夫是第一位现实主义俄国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没有骑着床单飞上天的姑娘,没有释梦的吉普赛妇人,没有神鬼妖魔,有的,只是赤裸裸的现实。伴随着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美好、虚伪,真实完完全全地被展现出来,人性的弱点便也无处藏身了。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屠格涅夫的一部小说《罗亭》。

达尔雅·密哈伊洛夫娜是一位旅居乡间的富婆。主人公罗亭是一位四处流浪的知识份子,因帮助公爵朋友送信而偶然与她相识,并在她的家中定居。罗亭凭借自己的口才赢得了众人的尊重,也让自己在富婆家中有了一定的地位。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完美的人,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诗人。但列兹尧夫———罗亭昔日的好友却说他仅仅是一个懦弱虚伪的骗子。因为长久与罗亭相处,达尔雅·密哈伊洛夫娜的女儿娜塔莎爱上了他,为他的才华所倾倒。而罗亭也通过槲树的比喻向娜塔莎表明了自己的爱意,两人的爱情并未被身份差距影响,反而越来越浓烈。不巧的是,他们的一次幽会被富婆的情人———柏达列夫斯基看见了,他将此报告给了达尔雅·密哈伊洛夫娜。这触动了她浮俗的骄傲,于是她禁止娜塔莎再与罗亭相恋。坚强的娜塔莎并不愿遵从母亲的意志,在夜里与罗亭相会,准备与他私奔。但平日里歌颂自由,富有激情的罗亭此刻却变得懦弱,露出了他的本性,选择屈服于她母亲的意志。娜塔莎含泪离开,罗亭明白自己将会被达尔雅·密哈伊洛夫娜赶走,在第二天早晨匆忙离去。

主人公罗亭在第三章一出场,便凭借精湛的口才和无双的雄辩技巧压倒性地战胜了企图戏弄他的毕加梭夫,仿佛是一个自带主角光环的男人。他魁梧挺拔,才华出众,几乎集所有优点于一身。在众人眼里,他是一位完美精致的绅士,但他昔日好友列兹尧夫却说他仅仅只是一个骗子。众人的眼光像一面镜子,映出罗亭身上所有的闪光点,而列兹尧夫的话却像刀子,一层层戳穿罗亭道貌岸然的皮囊。从他的话中,我们得知了罗亭不为人知的过往:没落贵族的出身,对垂死母亲的冷漠,与女学究一段无疾而终的恋情……这使罗亭高大的形象出现了瑕疵。很快他的形象便彻底崩塌了:当娜塔莎决定与他私奔时,他选择了可耻的逃避。再后来,罗亭着手创办事业,但因为性格上的缺陷,他的事业无一成功。

那么罗亭失败的原因、性格上的缺陷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困扰他的无非是两种性格:骄傲和懦弱。这并不是两种对立的性格,相反,它们共生共存。罗亭一直骄傲于自己的才华,但并没有将其落到实处,而是作为用来炫耀的羽毛。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一粒金子,在何处都能发光,但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会仅仅做一粒金子,他们会做一粒种子。因为金子会被时代的黑暗、庸众的嫉妒埋没,而种子会一直生长。这种骄傲使罗亭过分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他认为自己在任何方面都一定能有所作为,这直接导致了他在行动前缺乏理智和在行动中缺乏恒心。他的懦弱则表现为困难来临前的手足无措和仓皇逃离,面对爱情选择逃避,面对困难犹犹豫豫。懦弱不仅使他放弃了个人幸福,也使他一事无成,令人为其感到愤怒和惋惜。

粗略地读完这本小说,我们也许会觉得,罗亭或许仅仅是一个像方鸿渐一样毫无用处的好人。他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热情、富有才干,但虚伪、性格懦弱。可他的优点甚至无法弥补他的缺点。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罗亭这个人物形象呢?仅仅是作为反面的典型?让我们先来看看罗亭周围的人。

作者在对小人物的描写上从不吝惜笔墨,每一个小人物都拥有鲜明的个性,罗亭周围的人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像柏达列夫斯基、服玲萨夫一样的吃瓜群众,胸无大志,眼界狭小,凭借俊俏的面容或继承的遗产“快乐”地活着。他们最需要的,仅仅是填饱肚子的面包或心爱女孩的芳心。可作者似乎为每一位吃瓜群众都安排了幸福的结局,这不奇怪吗?第二种的代表人物是毕加梭夫,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家伙,但因为将自己的理想和欲望紧紧捆绑在一起,导致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最终丧失信仰,沦为一个愤世嫉俗者,用恶毒的言语攻击哲学、攻击女人,与其说这是一种对常理的宣战,不如说这是对现实生活彻底的缴械投降。第三种则是列兹尧夫这类人,他们拥有着深邃的思想和过人的眼界,但并不拥有像罗亭一样的激情。他们的情感是内敛的灼烧,但面对旁人,则表现得冷若冰霜。这样的性格,使他们的智识在那个年代毫无用处。

可以发现,当时大多数群众,到死都仅仅认为自己是一株依附泥沼而生的植物,他们被时代的泥沙四处裹挟,为生存而生存。罗亭所扮演的角色,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领袖或榜样,而是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以自己的破碎为代价,燃烧他人的灵魂。

那么,罗亭性格上的缺陷又是什么造成的呢?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社会的黑暗,其二是与底层人民的脱离。罗亭是一个典型的“多余人”,拥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但在当时,大多数底层人民是无知的、愚昧的,这使罗亭秉持着凌人的傲气,并不愿与底层人民接触。但同时,远大的抱负使他不愿成为上流社会的附属品。夹在上流社会和底层人民中间,罗亭的理想和行动并不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土壤,屡次的失败造成了他懦弱的性格,这样看来,罗亭也是值得同情的。

而在19世纪的俄国,像罗亭这样的“多余人”还有很多,他们的智识远超同时代的人———如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1984》中的温斯顿一样,但他们所能做的,又是如此的少。他们是一批心智早于身体觉醒的人,是先驱者,是拓荒者,也是第一批被饿死的人,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作者写这篇小说,不仅是想揭露社会现状,更是想告诫人们:在一个混乱的时代,窥探深渊、洞察未来的眼睛,和走出黑暗、迈向黎明的脚步同样重要。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罗亭———如果你还未曾被现实倾轧,未曾被生活驯化。他是那样一个魁伟雄壮的汉子,拥有狮子张扬的鬣毛,高声吟唱着普希金的诗句,将理想作为生命的信仰和依托。但同时,懦弱、虚伪、傲慢的影子也一直潜伏在他心中,搅动着他的身体,折磨着他的灵魂,使他一直在徘徊,在任何方面都无法前进一步。这是罗亭一事无成、处处失败的原因,也是大多数心怀理想的人所面临的真实困境。我们与罗亭是如此的相像,甚至有着相同的弱点。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的东西,如果不能彻底革新自我,摒弃虚伪、懦弱的性格,如何能点燃理想的火炬,抓住未来的机遇?就像罗亭所说的比喻一样,如果槲树的旧叶子还未曾落下,新生的叶子又该在何处萌发?(作者系2019级通信工程专业学生)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