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开头便是群众大规模的游行,喊着“不缴枪,不投降,保护上海工人运动,打倒反动军阀,打倒军人政府”的口号,不远处是举着枪的国民党军人。
黑洞洞的枪口对着的,是满腔愤慨的学生和青年,走在前边的一片片倒下,剩下的疯狂流窜,大街上一片混乱。
以暴制暴,这是他们的处理方式。
1927年4月12日,南京的国民党开始大量逮捕和处决共产党人,发动了“四一二事变”,这五个字背后,是令人扼腕的一场屠杀。武汉的国民党亦决定于7月开始“清党”行动,短短数月,近31万进步同胞遭到残忍杀害,即将迎来曙光的中国再次坠入军阀混战和独裁专制的深渊。
影片里朱亚文饰演的周恩来风度翩翩,面色凝重地同斯烈斡旋,不遗余力地为自己所坚守的发声。
最后斯烈被说服,周恩来转身离开,大步走进了雨中,却一下子怔在了原地,从周恩来的视角望去,是遍地的尸体,和地面上被鲜血晕红的、沉积的雨水。
军人朝民众开枪,众人四下逃散,尖叫声和枪声交杂在一起,尖锐地刺痛耳膜。
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武汉的汪精卫集团和南京的蒋介石集团矛盾公开化,“宁汉分裂”拉开序幕,国民党借着“清共”运动大肆屠杀……在这样的社会里,人民如何生存下去成了最大的考验,共产党也面临着严峻的危机。
陈独秀同志坚持“右倾”错误,执意放下手中的枪,此时李大钊遇害的消息传来,所有的人都开始为他默哀。毛泽东出声质疑,坚持建立共产党自己的武装力量,反被勒令离开会议室。
虽然遭到反对,但他的步伐依旧坚定,透着对革命必胜的决心。
许多人坚持马克思的“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可那时的中国,农民阶级为主,盲目搬用是不智之举。
背景就这样在镜头转换间逐渐清晰,这是“建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一如既往的大制作,其中有一大批青年演员参演。
我是带着崇敬的心情看完这部电影的,看着那些英勇无畏的革命家,为了国家和人民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忽而觉得,当今的每一分祥和都来之不易。
有人说,人生是先苦后甜,在我看来,是先烈们替我们尝了大半的苦,才能有我们如今的甜。
南昌起义是第一战,拉开了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屠杀的序幕。
许多伟大的革命家在影片中出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粟裕……我成功地将他们与记忆中的人物对上号,还有许多不知姓名的战士,倒在了革命前进的路上。
“有些人我们不知道姓名,是因为他们牺牲在了路上。”
豆瓣影评上看见的这句话,突然戳中了我的泪点。
三河坝战役中,朱德需要带领三千人守住三河坝,为主力部队争取三天的时间,对面是三万兵力的钱大钧。兵力悬殊,从一开始便注定了,这是一场苦战。
朱德艰难说出:“父子同在军中,父亲留下;兄弟同在军中,兄长留下。”
蔡晴川力竭地躺在沙地上,犹记着朱德的话,“不要做烈士,要做勇士。”而后毅然拉响了引爆器,战斗到生命的最后。
我见到了一名军人的热血无畏,咬牙死守三河坝,引爆器被拉响,硝烟弥漫。周遭是战后的一片狼藉,钱大钧说完一句“黄埔军校的,全部厚葬”后,摘帽那个动作着实令人动容。此前,南昌起义中,周一围饰演的团长战死之际,朱德最后敬礼的动作亦是同样的道理。
他们都是铁骨铮铮的军人,守护着自己的阵营,骨子里燃烧着钢铁般的意志与决心,说到底,只是走在了不同的路上而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井冈山葱绿的山头上,红色的旗帜随风扬起,众人的呐喊清晰可闻,天色辽阔,革命的种子悄然萌芽。
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人民军队,他们拿起武器抗敌,在数场战役中积累了经验,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领导人。
最为印象深刻的是黄志忠饰演的朱德,游走于达官显贵之间游刃有余,为了给革命军争取时间而在南昌城设宴。虽然身处嘈杂环境,仍能见其运筹帷幄的军人气概。后来是艰难的三河坝战役,无论是战前井然有序地准备还是战时的苦苦拖延,尽显作为一名领袖独特的人格魅力。
人民解放军的崛起是一段不屈的历史,峥嵘的革命岁月在两个多小时的演绎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直到影片的末尾,我还不能从它带给我的震撼中回神。先烈们的鲜血铺就了一个光明的未来,这个未来,也需要我们去守护。
我们常常提起革命精神这个词,我所见到的革命精神,是为家国奋斗、为人民拼搏,将个人生死与儿女情长抛诸脑后,于荆棘之中开辟道路的勇敢无畏。
英雄之所以被景仰,是因为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看世界,而不是匍匐于俗世纷扰,拘泥于个人私利。我深深地敬佩他们,在所有咬牙坚持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藏着作为一个军人,坚如磐石般的革命意志。
自立者强,自强者胜。正是因为共产党拿起了枪,放弃了妥协,选择同国民党和军阀开战,革命的星星之火,才不至于被熄灭,而最终燎原。(作者系2018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