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大一的第一节课,是胡远珍老师给我们上的。当时的我,很受感触,也因此兴冲冲地跑去买了她给我们推荐的第一本书———《乌合之众》。然而,书是买了,人却是浮躁的。因此,没读几页,书就被我搁到一边蒙灰了。
如今,时隔一年,当我终于静下心来,再次拿起这本书时,才发现,这是一本挺有“意思”的书。与我们通常读到的有关心理学研究的书籍不同,它对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大多并没有实验心理学的充分支持,而是几乎全部采用举例的方式。通常情况下,关于某件事情的研究,如果只举出个例,往往会因为不具有普遍性而不被人们认可。但是由于勒庞提出的观点在现实中实在可以得到太多验证,所以即使他的见识仅从经验层面看,也没有人敢断然否认其价值。因此,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兼具说服力和可读性。
勒庞将整本书分成三卷———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从这三个角度,勒庞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书中有不少经典理论,但是每个人的生活阅历、精神境界不同,身上的“按钮”自然也不尽相同。于我而言,以下这些理论触到了我的“按钮”,使我感同身受、受益匪浅。
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勒庞在书中这样描述群体的这个特性———“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他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这一点几乎让我立刻想到去年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这起不幸的悲剧最开始被曝光的时候,几乎所有相关报道的标题都带上了那位后来被证实无辜的女司机。这一关键信息,迅速对群体产生暗示,一些人在对事件细节完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仅凭着“女司机”三个字便开始妄加揣测,甚至对女司机进行恶意的人身攻击,对她的行为表示出极大的谴责。之后,越来越多的网友加入了这一行列,他们甚至没有看到任何证据,就轻易地相信了前者的言论。于是舆论愈演愈烈,甚至开始有报道直接将公交车坠江原因归结为为躲避逆行女司机。若不是之后的监控视频证明了一切,女司机可能真就背了黑锅,“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关于群体的道德,勒庞在书中对群体的道德做了这样的描述———“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是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即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这让我想起读书时期,每个班都有的那么几个“皮孩子”。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可能不遵从任何规范,不在乎是否会被老师表扬,甚至通常情况下,他们是会被点名批评的对象。然而,一旦到了涉及集体荣誉的群体活动时,他们通常却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譬如在敲下这篇读书笔记之前,我刚看到班上最“皮”的同学又在朋友圈及各大qq群、微信群卖力地吆喝着,拜托七大姑八大姨在“优秀团支部”评选活动中投我们一票。他甚至自掏腰包,以发红包的方式感谢大家的投票。同学们甚至还为这事展开了讨论,毕竟,他可一贯是那个最“潇洒不羁”的人。
关于经验———“通常,一代人的经验对下一代人是没有多少用处的。这就是一些被当做证据引用的历史事实达不到目的的原因。他们唯一的作用就是证明了,一种广泛的经验即使仅仅想成功地动摇牢固地根植于群众头脑中的错误观点,也需要一代又一代地反复出现”。关于这一点,我们再熟悉不过了,那些家长和老师提供给我们的经验,当时很少会被我们采纳。相反,只有当他们担忧的那些后果成为现实时,我们才会最终醒悟。而此时,这种醒悟唯一的作用就是再度成为几乎不会被下一代采纳的经验。
关于首领,勒庞的观点也很有意思———“芸芸众生总是愿意听从意志坚强的人,而他也知道如何迫使他们接受自己的看法。”这种方法也就是书中所提到的“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关于这一点,只要想想日常生活中那些耳熟能详的广告就能知道,“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个曾经刷爆电视屏幕的“洗脑神广”,几乎没有任何逻辑,却通过断言、重复的方式,将“送礼必选脑白金”的观念印刻并传染到大众的脑海里。以至于直到今日,谈到过年送礼,大家还能第一时间想到那句广告词。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墨顿说:“《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而非解决问题的功能。”纵然书中的论述并不完全客观,有些也并不完全具有实际的说服力。但是他对于某些社会问题的挖掘,在当今时代,仍然值得我们深思;他对于社会问题的敏感性,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系2017级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