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诸如《建军大业》之类有着厚重历史背景的影片时,我常常有些胆怯。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常常担心历史知识的匮乏会让我愧对那一幅幅波澜壮阔、风起云涌、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于是,我临阵磨枪,搜集资料,只为了让自己不辜负这样一部佳作。
然而,光是这“影前准备”就已经让我不胜感慨了。随着资料搜集的逐渐完善,影片背后的历史背景图终于慢慢在我眼前铺展开来。从屠杀到觉醒,从反抗到起义,一个古老的国家,在摆脱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之后,刚迎来一个苏醒的清晨,却又沉入到一段混沌的暗夜中。但在这暗夜中,还是有些人,点着灯,摸着路,找准方向再次上路。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冒着生死艰险,付出青春,洒下热血,只为了追寻一抹照亮这个国家的,黎明的曙光。
即使提前了解了这段历史,在影片正式开始之前,我仍旧有些担心,担心自己陷入一场数“星星”的尴尬局面中,担心如此厚重的历史片会沦为娱乐片。然而并没有,那大气磅礴的壮美画面,流血流泪的“真实”场景一下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年代。
“四一二”大屠杀的场面可谓惨烈———满目血河,满耳惨呼,横尸遍野!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远远超过文字资料带来的震撼。子弹,飞如雨,从天而泻!炮火,声震天,火海漫漫!这几乎是我看到过的,气势最磅礴的战争画面。
那些穿梭在枪林弹雨、生死前线的革命战士们,他们用舍生忘死、英勇无畏谱写了一首震撼心灵的生命交响曲,实在令人动容。
然而,可以说是悲壮如诗的,还是三河坝之战。为了掩护起义的大部队安全撤离,朱德率领少数部下,以寡敌众,为前面的部队争取更多的时间。无论是那一鼓作气、痛快如诗的滩涂大战,还是那同归于尽、死守阵地的悲壮如歌,都让我们在那些气势宏大、情怀更浓的壮丽画面上,看到了革命激情的慷慨激昂,看到了战士牺牲的视死如归。
这段青春如歌、豪气成诗的革命故事,也两度让我留下了眼泪。
一次是毛泽东要离开家乡、离开妻子时,三个年幼的孩子一声接一声地唤着“爸爸”,他表面上不管不顾、毅然离去。一边走,却一边留下了眼泪。那一刻,坐在屏幕面前的我,为着这份感同身受而留下眼泪。
之后便是三河坝之战,当问谁留下时,我听见那么多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他们都在说:“我留下”!没有人不爱生,没有人舍得死。他们却仍旧选择用自己的命换更多人的命,用自己的命换整个民族的希望,用自己的命换星星燎原的火种。然后,他们希望,这火种能够遍野撒去。当朱德向着战士们牺牲的战地流泪敬礼时,我才发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
我也终于明白,导演为什么要选择让那么多的“小鲜肉”出演。不同于同类影视剧中选择的成名的伟人、成熟的英雄,影片始终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正是那些青春的面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一群年轻人热烈而勇敢的心,让我们感受到那个年代,革命队伍里新鲜热血滚滚涌动的激情。
是什么,让如此年轻的生命义无反顾地、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倾尽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是信仰,是热血,是责任!青春如花,热血如诗,那一首首生命之歌,跨越了时空,也跨越了历史。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今天的我们,今天的自己。在如今这样一个没有硝烟、没有战乱的和平年代,我们又将如何实现自己的抱负?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这样说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不仅要感激前辈作出的牺牲,更要明白身上的责任所在———莫负理想,莫负青春,更莫负祖国!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青年一代,请振作精神,一起在青春如花的岁月里谱写属于我们的热血诗篇吧!
(作者系2017级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