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前就想下笔写写戏曲,或是用心编撰一部才子佳人的旧式小说,或是仅仅写下和戏曲的一小段情缘,又或者,只是漫无目的地去写,终点能通到哪里去,就交给文字好了。
小时候爸爸喜欢听黄梅戏,在家里搁置许多的磁带,一到周末在家休息的时候,就用老式录音机乐此不疲地播放。爸爸喜欢的黄梅戏不算多,以经典的曲目居多,诸如《女驸马·为救李郎离家园》这些我听到烂熟于心的曲目。
但不知什么原因,那时的我对戏曲实在没什么兴趣,唱些听也听不懂的句子,还夹杂着方言,土里土气的,远不如流行音乐刺激着我的神经。后来我家有了第一辆车,每次爸爸在车载音乐上放着黄梅戏时,我都会不耐烦地调到我自己喜欢的歌曲,以这种行为来表达我对它兴趣寥寥。
再后来,记不清是多少年前,只记得是姐姐拉着我一起趴在沙发上看哥哥的 《霸王别姬》,那部电影着实震撼到了我,很多的细节让人五味杂陈,看过那部电影后我被哥哥的扮相惊艳,但也发誓不会再看第二遍,因为它实在太令人难过了。很多内容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很难直面,甚至是残忍。可是那年看《霸王别姬》的我真的看懂了这部电影吗?现在我终于可以说,答案是否定的。恐怕那时的我仅仅是被电影中一些表面的剧情所感动、所震撼,同时也流下了一些“媚俗”的眼泪,而这部电影在那时带给我的,更大程度上还是一种由外界给予我的集体式的致敬感。
大学第一年我参加了问津比赛的演讲,最开始在确定选题时我本想做那种 “高大上”的学术研究问题,但却在列出很多的备选选项时脑海中突然冒出了研究传统戏曲的想法。说老实话当时我接触戏曲的时间真的很短,了解的程度也很浅,仅仅是比较喜欢听一些古风歌曲的程度,但在准备的过程中不也是更多的学习吗?有了这样的想法,我确定了以传统戏曲作为研究对象,在写论文的期间,我常常是伴着昆曲或京剧下笔,不知不觉间偶尔从埋头论文的状态中出来,竟真有了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对于我来说,这样的演讲比赛是一次不一样的体验,我对于很多戏曲的经典桥段不再只是停留在倾听的层面:《长生殿·弹词·一枝花》会让我想到垂垂老矣的乐工李龟年抱着琵琶弹唱天宝遗事的落寞;《牡丹亭》整本都让人想要落泪,杜丽娘的勇敢与自由追求是现代女性无法体会和感同身受的殇;《桃花扇》中李香君血溅桃花扇的英勇让男子都自愧不如,那条充满历史风骨的秦淮河也将永远铭记这些秦淮女子的美丽与勇气;《四郎探母》中杨四郎思母心切坐宫院自思自叹的独白让千百年间的异乡游子潸然泪下,为见母向公主坦陈心迹,与公主的对白西皮流水的唱段也令人印象深刻;《锁麟囊》中薛湘灵慷慨解囊,善心在机缘巧合之下得到回报收获圆满结局,程派的一句“分我一只珊瑚宝,安她半世凤凰巢”到现在听到都觉得唱得心悸,美得心悸……以昆曲和京剧为起点,作为一个半吊子的戏曲爱好者,我也开始去了解其他的剧种:越剧、豫剧、晋剧……小时候觉得土味十足的桥段如今听起来却充满了味道,回头去听以前的流行歌,发现了昆曲的经典桥段会惊喜得像发现了宝藏一般,这都是戏曲带给我的感动。了解戏曲历史和那些背后的故事,再去听那些烂熟于心的桥段,还是能收获不一样的感动。于是今年的某个假期,我和朋友计划出行,晚上窝在酒店里无所事事,突然有了想要再看一遍 《霸王别姬》的想法,这一次的观影距离上一次已经过去太多年,当时的不敢再重温的胆怯并没有完全消弭,可我总想逼着自己再去看一遍,去直面那些残忍又真实的故事。而这一次的重温,我惊讶地发现第一次的我遗漏了太多的片段,当时一笔带过的细节背后却是无尽的深意,程蝶衣给日本人唱戏,唱的是《牡丹亭》最经典的《皂罗袍》,戏班子的一路兴衰,完完全全是京剧这门传统技艺的发展缩影,从最初的风光无限、人人都想成角儿一夜成名,到文革期间的大范围批斗导致程蝶衣与段小楼像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再到进入新时代现代戏与样板戏出现传统京剧无人问津……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却是京剧所经历的长长的历史故事。兴衰荣辱向来为后人津津乐道,我们喜欢谈论那些历史的风尘中前人伴着风雨走来的故事,而后人依旧在创造着故事,京剧也只是传统戏曲的缩影,每一个戏种从历史中走来都绝非一蹴而就,它所呈现给我们的样貌无不是历史的沉淀,对戏曲,我想它的路还会有很长很长,每一代有每一代的故事,尽管表达的艺术形式不尽相同,但那些真挚的感情永远都会让一代代的人热泪盈眶。
戏曲对我来说,很特别,像是一个故人,在很久前遇到又匆匆别过,如今重逢除却惊喜还有一份时间带来的沉淀的感动。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是故事外的人,那些旧日里的帝王将相、楚馆章台、灞桥边折下的柳、游子栖息的客栈,都是历史里的热闹故事。衣衫鲜艳的戏子在戏台挥挥水袖、嬉笑怒骂便唱尽那些历尽千帆的故事,我们坐在台下,看那些历史重演,听那些幽咽婉转的唱腔轮回,于是千年的历史就须臾走过。听一遍戏便重逢一次故人,而在一次次的重逢里,不知不觉的,我们却早已不能置身事外。
经年一曲故人戏,你我都是戏中人。
(作者系2017级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