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注重节日的人。无论人们如何感叹年味在变淡,大年三十我都一定会守岁看烟花;即使元宵节那晚下着大雨,我也执意要出门吃碗汤圆;虽然清明节我回不了家,但我会和朋友去寺庙祈福。我以为自己不会遗忘任何一个节日,以及在那个节日里应该做的事情。
母亲节,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我在大脑里搜罗了好久,印象中我只给老妈过过一次母亲节,那还是在我念小学的时候。那天正好是周末,我在街上闲逛,偶然发现在小街中央有一个临时的花店:一个折叠帐篷,没有店名,各式各样的花看起来都很鲜艳。这个花店就像一个长在小街上的花簇,我感到好奇,向前走绕到店的正面。木架上挂着一个小黑板,上面用黄色的粉笔写着“母亲节快乐”,还画上了小花,蓝色的,红色的,绿色的,像是孩子的涂鸦。一个年轻的女人安静地坐在花堆里做手工,她仿佛真的脱离了街道而身处在花丛间。
左手边的箱子里放着彩纸,右手边的箱子里放着丝带,我才发现这里的花都是手工花,我看着她怎样裁剪,又怎样用针线将它们缝作花瓣,几分钟就能做出一支花,让看的人也感到喜悦。直到她做完手头上的花,她才仰起脸,看见我站在花丛外,她笑着告诉我,手工花不会枯萎,妈妈一定喜欢。我用存了一个星期的零花钱买了一支手工康乃馨,店主还送了我两朵小纸花。
即将要给老妈一个惊喜,我像是要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很在意,很欣喜。我开始琢磨着要怎样送出礼物,“这可是一朵不会枯萎的花啊!”我心里这样想着。我是不是要写封信,或者画幅画?那天晚上,我在睡觉前悄悄溜进爸妈的房间,把礼物放在她的枕边。
这是我唯一一次记住母亲节,之后我就忽视了它,就像忽视了老妈的关心和唠叨。那些唠叨成了我成长时默认屏蔽的背景音乐,那些关心也因为没有新意,成了连应试作文里也不会出现的素材。
今年的母亲节,朋友圈里的朋友们都秀起了自己和妈妈的照片和聊天记录。可能是因为读大学离开家,大家就突然间明白了母亲节的意义,就像拆开了一个一直都存在却不被在意的礼物。
2018年5月13日,朋友的工作室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上做了一个关于母亲节的推送,内容是工作室全员对母亲说的话,在十六分三十秒的音频里,其他人都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给母亲送去祝福,但有一个女孩子选择用方言:“阿妈,你和阿爸身体还好吗?我在武汉过得挺好的,天气很好,同学朋友也很好,就是……嗯,有点想你们了。母亲节,希望你快乐,希望你和阿爸健健康康的。”我想,这段乡音能够让所有听众感受到异乡人对父母的挂怀。
我应该算是一个注重节日的人,会在节日里做具有仪式感的事情,但我却忽视了节日里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我好像一直在成长,但父母从来都没有变?———还是很“陈旧”很“老套”的关心。不管我是送花的小孩,还是出门求学的大人,都像汪国真的诗里写的:“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子女始终是被父母牵挂的。其实越长大就越能理解父母,也越应该学会像孩童一样率真的表达。听了推送里的那段音频,我突然想起了那支被我遗忘的康乃馨,还有那个小孩买花时的激动。那支康乃馨,老妈一直收在床头柜里,幼稚的水彩画还压在底下。
“妈,母亲节快乐。”
“……你要好好的,我和你爸都很快乐。”
(作者系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