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孟郊“千里岂云去,欲归知路穷。”
已是黄昏时分,一人一马,在亳州的小径上踱步。少孤的他,平素最是孝敬母亲,可如今却被贬到这民不聊生,水患成灾的亳州。故乡尚在千里之外,若不是因为亳州刺史空缺,若不是因为他为权幸所忌,他此时,早该在京城为官一方,造福百姓了吧。
天上的云,随风飘荡,像是要飘向他的故乡,可路途遥远,他又公务繁忙,想归家却自知只是幻想,“人间无暇日,马上又秋风。”悲从心来,他将壶中的酒一饮而尽,秋风瑟瑟,不禁打了一个寒噤。
他抬起头,似醉非醉,对那云说:“下次你回故乡的时候,请帮我捎上几封书信,一封是给母亲的,一封是给兄长的,还有一封,便是给她的。此次与她别离,实在是于心不忍,却无可奈何,云兄,你一定要帮我,把这封信送给她。”说罢,他便从怀中掏出已写好的三封书信,袍袖一扬,扔进那涡河之中,它们便随着水流渐行渐远,渐行渐远了……书信自然是没有到她的手中,她便苦苦地等了他十年。
还记得他们首次相遇,是在京城,正值落花时节。他们兄弟一行三人来到京城参加科考,均在同年擢进士第。中进士的第二年,他就被任命为协侍郎。兄弟三人均在京城为官,他不喜吵闹,便寻了一个偏僻的去处,造了一座书房,方便自己日常起居。他善文辞,又饱读诗书,颇有儒雅之风,因而追慕者良多,在这些人当中,只有她最与众不同。她既不搔首弄姿,也绝不浓妆艳抹,少了些浮世的烟火气,却多了份纯粹,多了份淡雅,多了份自然。他听说她是严氏千金,却能如此超凡脱俗,实在是难能可贵。
他与她一起,每日吟诗作对,也互相刁难,两人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虽然有意见不合的时候,最终也会以他的妥协告终。就这样,度过了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可美好终究短暂,就如同一朵在风中摇曳的花,它美得灿烂,美得耀眼,却稍纵即逝,顷刻间便化入泥土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公元789年,亳州水患严重,时亳州刺史缺,他为人狂傲不羁,受朝中权幸忌恨,便借此机会,让他去填补空缺。史料记载:“增垦田,决淤堰,筑堤防,水患为息。”他确实治理好了水患,造福了亳州百姓,但却亏欠了她。
他已不记得分别那天,她对他说了哪些话,他也已不记得,自己当日心里在想些什么。他只记得她红肿的双眼,清澈的眼神,那眼神里饱含的深情,实在是无法用言语描述。他最终还是离开了,却迟迟不敢回头望,怕看到她流泪,怕看到她悲痛欲绝。纵然撕心裂肺,纵然肝肠寸断,也终抵不过,君命难违,天命难违啊……他望着那水面,望得出神,直到马儿的一声嘶鸣,才把他拉回现实。看着远处,那西边的最后一抹晚霞,也被无边的夜色淹没,秋风扑面,他能感受到的,只有彻骨的寒冷。南方大都如此,他不敢多想,紧了紧衣服,驾着马儿,缓缓地回到住处。
回到家中,天已全黑。他独坐在门前,抬起头来,望着远处的高山,“破月衔高岳,流星拂晓空。”今夜的晓风残月,今晚的拂晓流星,恍若多年之前,他与她一同坐在院子中,仰望夜空。一样的风景,心情却大相径庭,或许只是身边少了一人吧。“此时皆在梦,行色独匆匆。”眼前的一切都如同一场梦,梦里他被贬往亳州,梦里他成了他乡之客,梦里他饱受思念之苦,梦里他乘船归家,唯有心中喜悦,不见夜色匆匆。若真是梦就好了,一觉醒来,尚有她在身边。可这梦似乎永远没有尽头,陪伴他的,只有思念,只有无法诉说的哀愁。
他的梦最终还是实现了。公元799年,他终于返回日思夜想的京师,可他却阖门三年,最终染上重病,于公元802年与世长辞。
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闭关不出,也没有人知道他这三年是如何走过的。有人说,他最终还是去找她了,但她已郁郁而终;也有人说,他自知愧疚,便再也没有找过她,在孤独与苦闷中度过了余生。我们只能从后人的只言片语中,搜寻到些微蛛丝马迹,但孰是孰非已毫无意义。杨凝与严氏,正如牛郎织女一般,自离别之后,便只可“相对遥相望”,又如参商,永远不能相见。
或许这才是爱情吧,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爱情本身不懂爱情”。当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会觉得一切都很自然,一切都很美好,可当真正失去的时候,才会追悔莫及,才会倍感珍惜。
得到的只是喜欢,失去的才是爱情。
(作者系2017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