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墨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墨韵 > 正文

漫漫秋夜长———读钟嵘《诗品·魏文帝诗》有感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宁 淼 编辑:徐婧雯 时间:2018-09-19 字号: 【大】 【中】 【小】

“其源出于李陵,颇有仲宣之体则。新歌百许篇,率皆鄙直如偶语。唯‘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不然,何意铨衡群彦,对扬厥弟者耶?”

钟嵘《诗品》中将曹丕归于中品,而三曹父子中,将曹植奉为上品,曹操甚至归于下品,仅有“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数字而已。钟嵘在《诗品序》中评“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虽说对曹氏父子文采都持肯定态度,但实际更推崇曹氏父子中偏重藻饰的曹植。不仅将陈思王植的诗列于上品,更是将他放在李陵诗与班姬诗后的第三位,而前两者实际并无法确证为诗人本人所作,多被疑为后人假托,因此实际上曹植乃是整个《诗品》中被确实之第一诗人。且曹植之评价:“骨气奇高”“卓尔不群”。将其捧于极高地位,且评价字数也应是整个《诗品》中最多,可称得上推崇备至。

而曹丕与之相比可算得上差距极大。

钟嵘评曹丕“新歌百许篇,率皆鄙直如偶语”。实际说来这样的评价近乎于贬了。不仅如此,这对后人的影响也极大,大多数人都开始秉持这样的观点,认为曹植的诗质胜于曹丕。而与他几乎同时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不同观点:“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认为“俗情抑扬,雷同一响”

未为笃论,并不能因为位尊而减少才气。“鄙直如偶语”“俗情”是对曹丕最见平常的见解,但实际曹丕诗作如《燕歌行》中“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已将悲秋、相思状写到极致,句句压韵,描情状物。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曹丕是近理性的诗人,有极其敏锐的触感,有反省,有节制,“不是像曹植那样完全发泄出来,因此就能够引起读者的寻思和回味,于是就产生了‘韵’”。曹丕的诗,重于“感”和“韵”。

钟嵘说“唯‘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的确,《杂诗二首》,情感极浓、善用赋笔,白描的手法也极尽细腻厚重。“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我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写游子思乡哀愁,其实并不“可玩”,反而需要人细细体味,反复咂品,方能感受到其间厚重的情感。“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客于他乡,畏人欺辱,揣摩至深的人物情感,写游子的身如飘萍、无归无宿、畏惧小心之场景,格外质朴而又生动。

钟嵘认为曹丕诗“其源出于李陵”,《诗品序》中说:“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诗品》全书以历代五言诗人作为评论对象,并在具体评论中将诗人创作考察推溯,归结到国风、小雅、楚辞这三大源头。李陵诗“其源出于《楚辞》,文多凄怆。”“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虽《与苏武诗三首》是汉代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诗歌,但也能从侧面反应出钟嵘所在南朝时期,普通文人对李陵诗风的理解,情意缠绵,而思致凄婉。“出于楚辞”,《史记·屈原列传》称:“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而屈原与李陵的个人际遇有或多或少相似之处,“声颓身丧”,对自身遭遇不幸而生发的凄怆哀怨之感,而曹丕生世尚算顺遂,也并不曾遭遇离丧。在其诗中表达的相思、不遇之哀愁也多出于代托之作,只是从一个细致入微的观察者角度,并没有亲逢罹难的深重凄怨,因此将曹丕诗作认为源出李陵或许有失偏颇,但出于《楚辞》倒更有根源。

曹丕真正评价甚高的诗作是《燕歌行二首》,但凡讲到曹丕,这二首是避不开的。“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别日向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真正体现了“便娟婉约”、轻盈曲折,颇有些“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婉转情谊,而《越人歌》又正是《楚辞》创作的艺术源头。

《燕歌行》还是现有最早的七言诗,其七言句法对后世七言诗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可能由于钟嵘以五言诗人为主要评论对象,倒错过了曹丕在七言诗上的成就。但总的来说,曹丕有着感性与理性充分融合的细腻情思,在诗作上的成就、在建安文坛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曹丕就如同中国诗歌史上漫漫不语的凄清秋夜,不论历史如何评论功过,他的贡献始终悍然挺立,不容被忽略。

(作者系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