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墨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墨韵 > 正文

我的父亲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附中 罗静 编辑:徐婧雯 时间:2018-05-03 字号: 【大】 【中】 【小】

又是一年清明时。三年前,父亲就是在那个春雨潇潇的日子悄悄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他毕生奋斗的教育事业,离开深爱他的妻子儿女。从此,这个世界少了一位刚毅正直、豁达善良的好人,教育界少了一位智慧风趣、师德高尚的好老师,我失去了平凡而伟大、可亲可敬的好父亲。

有人戏言,做一行,怨一行。如我所从事的中学教师,不仅是脑力劳动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是体力劳动者,需要消耗超出常人想象的体能。早晨醒来,疲惫的身体还没有足够的恢复,却又要去应对又一个忙碌紧张的一天。不堪重负时我常常问自己,当初是不是误入中学教师这一行?仔细想来,好像不是。对我而言,中学教师这个职业和父亲有着莫大的关系,更像是命中注定的。

我的思绪穿越时空,回到20岁大学毕业那年的初夏,武汉师范学院毕业分配的季节。一天,我被辅导员叫到系办公室。一男一女两个中年人坐在那里,笑眯眯地看着我。后来才知道,他们是武师附中的江志校长和陈菊香书记。当时我还纳闷他们怎么会认识我,不明白他们的来意。江校长随后介绍说,他们是从历史系应届毕业生中挑选到我的。江校长和陈书记问了哪些具体内容,到今天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最后的几句对话至今还是那样清晰。江校长问我,愿不愿意当中学老师?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愿意!”“为什么?”“第一,我学的是师范专业,国家就是培养我们将来做教师的;第二,我爷爷是教私塾的先生,我爸爸是中学教师,我也愿意当老师!”我的回答简洁而平淡,却引来江校长开怀大笑。回忆那一幕,就像发生在昨天,江校长爽朗的笑声还在我耳边响起。

我的高考志愿是父亲填报的。

选择师范学院,意味着要以人师为职业。父亲为女儿做出的人生选择,是他人生理想的延续,更是家族文脉的传承。

父亲出生于黄陂一个贫寒的耕读农家。他的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他的母亲曾经就读于木兰女子高级学校。清末民初,中国还是一个贫弱的国度,父母双方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在当时的中国,特别是中国农村,是罕见的。这种家庭文化氛围,滋润父亲幼小的心灵,决定了他一生的追求。父亲常常骄傲地提起,祖父给他讲过的那句话:别人家有钱,我们家有书;钱多了生铜臭,书多了泛书香。

在父亲少年时期,祖父过早亡故。家庭变故,给一家人的生活带来沉重的打击,但没有改变父亲对知识文化的追求。他决然拒绝过继到殷实人家做儿子的善心好意。无论是上山砍柴,还是随母沿村乞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心中从未泯灭子承父业的梦想。后来,在亲戚的帮衬下,他只身离家到汉口求学,历经坎坷,考上了湖北省立黄冈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黄石的一所中学教书,子承父业,如愿以偿。领到微薄薪金的第一件事,便是回到农村老家,把尚在读书的弟弟接到自己身边,督促和辅导弟弟的学习。父亲回忆那段时光,总是兴奋异常,“兄弟俩挤在一间狭小的宿舍里,生活虽然清苦,但求知充满了乐趣。”父亲笃信“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是父亲的第一个孩子,考上大学了,自然被他寄予传承家族文脉的厚望。如此说来,教师这个职业是我的宿命。

填报高考志愿时,师范学院是父亲决定的,但历史学专业是我自己的选择。为什么选择历史学专业?我没有反思过这个选择,更没有后悔这个选择。今天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我发现,答案还是在父亲那里。

从我记事起,父亲的教育一直伴随我的成长,不仅启迪我的心智,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人生道路上的诸多选择。

孩提时期的记忆大多是模糊的,唯独月光下的夏夜依然清晰。清凉的河风吹拂,月光下树影婆娑,我躺在门前的竹床上,仰望漫天繁星。父亲拿着蒲扇一边给我驱赶蚊虫,一边教我学唐诗、宋词和毛主席诗词。他是语文老师,除了一句一句领读,让我背诵外,还讲解诗词中的典故。故事中的人物,在父亲的讲解中,就像天空中的星星,是那样神秘而亲切,明亮而遥远……宋代词人李清照曾作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我熟读这四句诗的时候,父亲便开始讲这首诗中故事:李清照夫妇在逃亡的路上,行至乌江,站在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女词人思绪万千,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吟就了这首诗。这首诗使我感受到了李清照巾帼压倒须眉的气概。

1954年,毛泽东曾作《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为了加深我对这首词的理解,父亲介绍了词中提及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使我体会到了伟人的豪迈激情和博大的胸怀……诗与史交融,一首首诗词在父亲的讲解中,变成了一场场鲜明生动的影像。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寻着背诵诗词的稚嫩童声,从遥远的星空向我走来……我爱历史,历史就在父亲智慧的大脑里,就在我咿呀诵读的童声中。

潜移默化,父亲以愉悦的教育方式在我幼小心灵埋下了种子,长大后,便成了我的选择。

我从事中学教学三十多年,虽然有许多辛苦,也曾有诸多抱怨,但是,在心底里,我还是热爱我的专业,喜欢中学教师这一行。对职业的这种情感体验,也是源于父亲。父亲的职业情操让我耳濡目染,父亲的言传身教为我树立了优秀的教师典范。

我上高中时,“科学的春天”刚刚回归大地。为了便于督促我们姐弟的学习,父亲辞去鄂城师范学校的教职,申请调到我家旁边的鄂城县第二中学,担任高中理科尖子班的班主任。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目睹工作中父亲的风采。

每天早晨,父亲第一个起床,到学生宿舍去催促学生起床做早操,亲自带学生跑步。晚自习之后,父亲要到学生宿舍去查铺。教室讲台上,父亲幽默风趣,神采飞扬,以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学校操场上,经常看见父亲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散步谈心,鼓励学生勤奋努力,积极向上。他爱生如子,对学生刚柔相济,严厉中透着慈爱。

48年的教学生涯(退休后又被返聘),父亲以崇高的师德、广博的学识,启迪了无数心灵,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改变了许许多多寒门学子的命运。他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在鄂州市教育界有口皆碑,因此被评为市优秀人民教师、湖北省劳动模范。

父亲啊,你是我心中的英雄,是值得我永远学习的楷模!

年轻时少不更事,即便是读到一些感人至深的回忆性文章,也不能真正体察作者失去亲人的伤痛。自从我亲爱的父亲去世后,我才体会到父亲的离去带给我痛彻心扉的感觉是多么强烈。清明是个怀念的日子,可是父亲啊,三年了,你慈祥的笑脸、和蔼的举止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闪现在我的睡梦中,好像从未离去———原来,我是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你啊!

不能忘,便未亡,父亲就住在我的心里!父亲的血液携带着家族文化的基因,每时每刻都在我身上流淌,不仅在我神采飞扬讲课的时候,也在我从疲惫中站起来,去拥抱中学教师新的一天的那一刻。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