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墨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墨韵 > 正文

怀念韩骅先生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刘爱玉 编辑:徐婧雯 时间:2018-05-03 字号: 【大】 【中】 【小】

韩骅,这个在湖北大学教授名单上宛如夏夜流星一闪而逝的人物,知其名者并不多,但在我脑海中尚能保留其生动形象并留下永恒光芒的人,恐怕只有他了。

韩骅先生离开了我们已经七年了。在这七年,每到清明节我便格外地思念他。

“韩伯伯走了……”那天儿子放学回家时,我轻轻地对他说。

儿子不禁一愣:“到哪儿去了?”

“去世了……”

儿子愕然。

那张张贴在校工会信息栏上的讣告再一次浮现在眼前———“原教育学院教授韩骅同志因病于2011年11月17日去世,享年64岁。”那一天,我看见了讣告,可是我怎么也不相信。一个月前我还和他通过电话,言谈中听得出他说话虽中气不足,但精神尚可。此前我不知他还做过一次手术,本应上医院去看望他。当时,久久驻足在讣告前的我怎么也不相信韩骅老师已经走了。

当我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给各方学生时,悲痛不断地冲击着我的心,我是怎样也难以平静!

后来的这几天,我的心情总是好不起来……许多往事历历在目,不时涌现脑海,使人难以忘怀。

我和韩骅老师的最初相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年,我调到刚成立的教育科学研究所从事资料管理工作。一天,我正在整理书刊杂志,这时穿着一双平底黑皮鞋,身着银灰色夹克和长裤的韩骅先生徐徐向我走来。这位衣着整齐、风度翩翩的老师缓步走到我跟前,亲切地说:“您是刚来的小刘吧?以后我们就是同事了。”这位身材虽不高大,却相貌堂堂,戴着一副黑色宽边眼镜的人就是韩骅老师。说话时,他始终面带微笑,举止儒雅,一派典型的学者风度。

后来我了解到,1978年,韩骅先生考入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大学前身)中文系,是文革中老三届赶上高考末班车进入的大学生。他品学兼优,毕业留校后从事比较教育研究工作。在本科四年,他打下了日后治学的坚实基础,师从华中师范大学杨汉清教授学习研究比较教育。

当回忆大学四年的点点滴滴时,韩骅都会感叹那是他最快乐的时光。他1966年高中毕业,经历了文革、上山下乡、结婚、成家,并有一女儿,所以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当时,学校条件艰苦,图书馆可借学生阅读的书也有限,韩骅就省吃俭用,尽可能多买一些书看。

他读书勤奋,整天泡图书馆,每次外出都要随身携带一本书。寒暑假回家帮忙做家务、带孩子,虽然辛苦,但他仍然坚持在口袋里揣一本书,一有空就拿出来看,戏称自己是“一手家务,一手看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几十年如一日,逢年过节也不例外。

为人为学,韩骅都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做事就要做到无可挑剔,做学问就要做到极致。在他看来,知识的传承是千秋大业,需要一代代学人的接续。教书育人永远是他第一位的工作。

无论是初出茅庐,还是名声渐隆,韩骅始终视教好书、上好课为天职,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坚持在上课的头一天备好课,增添新内容,构思新教法,面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上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

韩骅先生给研究生上课时从没有闲话、套话,一直是围绕中心,直奔主题。他的声音虽不大,但慢条斯理,娓娓道来。他吐字清晰,闻之入耳。研究生聚精会神的表情是对他上课最大的奖赏。他时常通过师生互动引导研究生向更深的学术问题探究。尤其是在每年的研究生论文答辩阶段,他昼夜加班加点审阅毕业论文,逐字逐句,认真修改。他对研究生论文的要求极严格,一遍又一遍指导学生修改论文。不少研究生常说:“论文要想在韩老师那蒙混过关是不可能的。”

韩骅先生为人正直,敢于讲真话,具有学者的铮铮骨气。随着研究生大规模扩招,一些学生日渐浮躁,做学问越来越功利化,韩老师在课堂上痛斥:“功利学习是教育的耻辱!”他教导学生要踏踏实实做学问,不可投机取巧,要求学生读书要注重内容,既要阅读专业书籍,也要广泛阅读其他领域的书籍,如读一些西方教育原著。他强调,读书要讲究方法———一是纵横读书法。研究教育学家不仅研究与其同时代的教育家,还要研究其前后年代的教育家。研究教育不能光看教育著作,文学、史学书也得有所涉猎。二是比较读书法。从中外教育史观、教育研究方法等方面比较中西方教育著作的异同。三是“一网打尽”法。每读一本书,把凡是需要的、可能有用的材料全部记下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在治学方面,韩骅先生特别强调,要有虔诚的求学态度和朴素的学术精神。他说,他的老师杨汉清研究学问极其严谨,对他的影响巨大。他要求学生做好人、处好事、治好学。做事要求有认真的态度,不能眼高手低,不能急功近利。

多数时候,韩骅先生都把时间放在学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之中。他长期从事比较高等教育学研究。在《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数十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全国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教文摘》等期刊全文或部分转载。著有《比较高等教育概论》《比较教育学》《学术自治———大学之魂》等专著。曾主持和参加多项教育科研课题,并多次获得优秀科研成果奖。

前排右二系韩骅先生,后排左一系作者

韩骅先生治学严谨,乐于奉献,为中国高等教育学和比较高等教育学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一生为人低调,不爱张扬,生活简朴,甘守清平。他在世之时很少与人谈及私人之事。他撰写了许多著作、论文,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但他很少炫耀自己。“不自夸”是他一贯的风格。“平实”是他待人处事的态度。正因为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他成为了“侪辈所尊敬的人”。后人理应从他的为人处事中学到谦虚与努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世纪九十年代初,50多岁的韩骅就开始学习使用电脑,仅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电脑的基本操作,并开始使用电脑写作与通信。身患重病,他还坚持通过互联网与外界保持来往。

唱歌一直是韩骅先生的业余爱好。他从小热爱音乐,有着很独特的男中音。如果参加什么活动邀请他,清唱一般是必不可少的节目。记得某年元旦晚会上,韩骅就用中俄双语演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令与会者印象深刻。

清明时节,再次想起韩骅先生,一阵悲伤袭上我的心头。寂静的夜晚,我翻看着他抱病完成的最后一部著作 《学术自治———大学之魂》,那上面留有他为我儿子写的一句话———“送给朱电留存———韩伯伯2006年12月13日”。我再也无法抑制住泪水,长声哭泣起来。梦中,我去了病房看他。那时他已不能言语,深度昏迷。我只能紧紧地握着他的手,紧紧地,泪水止不住地往外流。

打开书房的窗户,外面已是春雨纷纷。我的哀思一层层、一束束地积聚起来。望着远方,内心的呼唤变得愈发强烈———“韩老师,您在那边还好吗?”

(作者系校图书馆退休教师)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