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哀这个概念最早在本居宣长对《源氏物语》注释的书里被提出,他在《紫文要领》里讲到对物哀的理解:“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的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里把这些事情的情致一一辨清,就是懂得物之哀。”
物哀与悲哀有类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悲哀带了一个“悲”,就是物我感知上的悲恸,它是一种哀伤的情绪。物哀更像是“悲哀”的超脱,它蕴含着一种枯淡和空寂,是物我之境的还原和升华。
鲁迅在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提到“不过在戏台上罢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与这里的悲剧不一样的是,物哀不是带有主观意识的去毁灭,而是生命无常,美好在转瞬之间消弭,这一切都是难以把控的无奈。随着物哀文化的发展,这种“哀”早就不局限于“悲”。它还有物的“灵”、“美”,即对自然的震撼和痴迷。物哀中的美学精神包含性很高,这也是它作为日本文学基础不断延伸的原因之一。
文学作品对这种世事无常的哀叹,后来便慢慢演变成了日本文化独特的一部分:物哀。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经典的《源氏物语》,就是物哀文化的奠基石。这本书的语言极为细腻神秘,它概括了平安时代日本贵族的生活状态。《源氏物语》一书多次提到“哀”一字,“怀昔共护东篱菊,哀今秋露湿单衣。”“此时正当风啸虫鸣、万物伤秋,无不使人哀思。”
《失乐园》是渡边淳一的作品之一,它身处在现代化的背景之中,通过小说的形式将当时人的空虚和焦虑通过求爱的方式表达出来。主人公凛子和久木都有各自的家庭,可事实上他们却并不幸福。直到遇到对方,不顾世俗异样的眼光,他们深深相爱并相结合,最后却走向了毁灭。
在这部文学作品里,他描写出的爱情是纯洁的,却又在极深之处将其引向死亡。在情感盛极的时刻结束生命,这就像樱花在绚烂开放时归于尘土一样,这正好反映了日本文学里的物哀美。在这里,人的情爱也变成了一件物事,纯洁脆弱,消弭于生命最美之时。
作为物哀文学十分出名的作品之一,川端康成的《雪国》也是讲述了一段动人的爱情。但与《失乐园》里强烈的环境压迫不同的是,川端康成的这篇小说平静而虚幻。整个世界在岛村的观感中,都是一片虚无缥缈的美。在爱情上,岛村的灵魂追求着叶子朦胧的幽美,又沉醉于驹子身上的所有美。他无法捕捉到那种朦胧美丽,又有得不到的徒劳的挣扎。因而文中充满着一种爱而不得的无奈和淡淡幽怨。再回到物,我们可以从一段描写来感受:“这是一幅严寒的夜景,仿佛可以听到整个冰封雪冻的地壳深处响起冰裂声。没有月亮。抬头仰望,满天星斗,多得令人难以置信。县界的山峦已经层次不清,显得更加黑苍苍的,沉重地垂在星空的边际。这是一片清寒、静谧的和谐气氛。”在这里,物景和岛村的心境相辉映,不止这一处,文中还有很多物我交融之处,带着鲜明的“物哀”特色。而且川端康成受《源氏物语》影响颇大,在这篇文章里,言语上的朦胧冷清,感知的哀愁,都带着紫式部笔下的细腻之风。
在《挪威的森林》里,村上春树就通过对生死的理解,来传达作品里的物哀美学。主人公自我孤独,而空虚的灵魂面对自杀者,渡边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奈。但他仍觉得“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永存。”这里就表达了欲达到永恒的观点。即使生命孤独而脆弱,却能在极美的消逝之刻达到向死而生的延伸。
这三部文学作品不管是描写方式,还是情节走向都有很大出入。但是它们都代表着物哀美学在日本文学里的不同特点。无论是在情爱巅峰死去,还是困于生活的徒劳,或是生死的脆弱,都意味着物哀不是带有主观意识的去毁灭,而是生命无常,美好在转瞬之间消弭,这一切都是难以把控的无奈。随着物哀文化的发展,这种“哀”早就不局限于“悲”。它带着一种禅意的空寂和超脱。
(作者系2016级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