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墨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墨韵 > 正文

他是故国归人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宁淼 编辑:徐婧雯 时间:2018-04-16 字号: 【大】 【中】 【小】

他有着最浪漫、最中国的情思。

乡愁,是中国文人逃不开的写作情思,剪不断的血脉联系。自古以来,有太多写乡愁的诗,其间的意象更是无比巧妙。皎洁山月、清远笛歌、长江水长、海棠花红、街道向晚、窗扉紧掩……乡愁也是郑愁予诗作中逃不开的灵魂所在。“我的一生不存在故乡”郑愁予如是说,可他终其一生也在寻找他心中的故乡。从幼时就开始的颠沛流离,四处漂泊,心中却只能装得下乡愁。“我的乡愁就在我的背包里,到哪里我都背着它。”而这样粘稠的乡愁思念,才是真的刻骨铭心。所以他才能写出:“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过客 ”达达的马蹄是女子心中希望重逢的无比期盼,可这马蹄却不会因为她的期盼而驻足,这只是个错误,他只是个过客。“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使人不自觉的想起中国古典诗词,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样的情感、这样的愁思是凝聚着中国几千来的深厚思念,轻轻一读,仿佛沉郁得能滴出水来。

台湾作家白先勇在总结中国文学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的确,从中国现代化进程一开始,就是以“现代”与“传统”的分裂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从二十世纪一开始,西方译作的大量传入,西方文学思潮的直接影响,到五四时期强调白话写作,到延安时期的文风建设,再到文革时期提出的口号:打倒孔家店、破四旧等等,中国的母语创作被人为泾渭分明地分为了文学写作中的文言与白话的根本对立,古典语言与新时期的革命语言的根本对立。母语精神与思维在日渐悄无声息地流失。

而在台湾50-70年代,正在开展现代诗运动,整个运动存在着先锋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本身就具有丰富性。从边缘文学也逐渐跻身于主流文学思潮。如1962年创刊的《葡萄园》的《创刊词》中就提到“抛却虚无、晦涩和怪诞”,就是主张要抗衡现代诗的艰涩。

纯净利落,清新灵巧。这是大多数人读完郑诗的第一印象。郑愁予的《错误》既有着传统旧诗词之美,诗情婉约,却又不是单纯的辞藻堆砌,郑愁予从小就熟读古诗词,深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诗作中自觉地具有中国传统审美意蕴和古典婉约之风。如整首诗体现的意境中,在柳絮飘飞的春意季节里,一个女子的心寂寞犹如孤城,惆怅犹如紧掩的窗扉,这和柳永的《八声甘州》中“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有异曲同工之妙,极具古典韵味。“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江南烟雨,雨碎江南,这是古代诗人笔下最浪漫的地点,最浪漫的时节,而在这样的浪漫里,这样的“错误”就开启了。“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寂静缄默,这样的月色如水,是为恍然走过的达达马蹄留下清脆的足音,颇有些“鸟鸣山更幽”的韵味在其中。一寸寸地拉进景色,一寸寸的寂静如梦,再到最后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这种写法与柳宗元《江雪》中从"千山鸟飞绝"的空寂,到最后落墨于渔翁独钓江心的江上一隅,空间上细致处理,将诗情层层推向高潮,有着同样的韵味。同时,郑愁予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窗扉”、“马蹄”等等,将古典诗词的魂魄精萃地融入现代诗中,使有着先锋性的现代新诗同样保留古典传统,与传统完美融聚。

《错误》中的古典意向的选择,意境的营造,都不是简单的华丽辞藻的堆砌。“达达的马蹄”敲击在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因此而变得炫彩美丽万分,可惜可叹的却是,这马蹄声仅是路过,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从来,都只是一个错误。这样整体的意境营造,与中国性的联想相同,只是因一个简单的事物,一份简单的情思,就能幻想姹紫嫣红、大千世界。如同“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或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处处似景,处处写情。

郑愁予的《错误》正是如此,有乡愁,有古典文化底蕴,有清丽的文字,才勾勒出一个具有真正中国文字写作的现代诗人,才是那个,在达达马蹄声中,缓缓穿过烟雨的归人。

(作者系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