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这意味着汉语文学包括中华诗词写作进入世界文学,在强调文学交流文明互鉴,民心相通命运相关的同时,更加需要“以我为主”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作品不是神秘的灵感的产物,它的艺术性、思想性、价值取向总是通过文学家、艺术家对历史、时代、社会、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的把握来体现。面对生活之树,我们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踏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故事的雄心!”
中华诗词爱好者如我,已八十二岁了,已无能力更无雄心。好在如今中华诗词作者队伍人才辈出,既有诗坛耆宿,又有诗坛中坚,更有诗坛新锐,呼之欲出的划时代标志性诗词作品非他们莫属!
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十九大报告有非常明确的阐述。如何写好新时代的诗歌,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本土立场是文化主体性最鲜明最本质的体现。一切西化倾向的文艺作品之所以在我国没有生命力,就在于它们缺乏主体意识。作为异质土地上的植株,是难以长成参天大树的。”(引马建辉《以文艺创作树立起新时代强大主体意识》)这段话说得好,我非常赞成!任何一种富有生气和真实性的文学,无例外地起初总是在本土民间创造出来的。例如古代有个没有受过正式书斋教育的普通商人,在外离家太久,思乡心切,无意中听到《敦煌曲子》中一首叫《鹊踏枝》的曲,便试着填字:“独坐更深人寂寂,忆恋家卿,路远关山隔。寒雁飞来无消息,教儿肠断心牵忆……”这几句话,后来被南唐著名诗人冯延已改为 《鹊踏枝》(又名 《蝶恋花》、《凤栖梧》)词:“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楼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此词极有生命力,千古流传,至今仍有作者“师其意焉”,例如武汉甘于寂寞钻研学问的郭志平老先生,人们认为“其诗词修养在江城女诗人中无出其右者”。她曾次韵冯延已《踏鹊枝》八首而师其意焉:“燕草秦桑成碧久。目断天涯,惘惘情怀旧。尽日恹恹如中酒。吟肩虚称春衫瘦。千里笼烟骄苑柳。不计凋零,妍态年年有。回首东风寒素袖。冥冥月冷千山后。”并向在下索和,我只好东施效颦:“吹皱春池风太久。何事相干,风歇寒依旧。独语苍穹慵对酒。可怜寂寞诗魂瘦。忍是离情难折柳。八阕清词,试看谁能有?宰相缘何舒素袖?俨然再世千年后!”
二、站在本土文化立场上,我曾在《认识对联“初生代”》一文中认为鲁迅说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乃是真理。例如中国格律文学中影响力强大的警句(诸如四六骈文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以及五律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七律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皆因其具有普世性价值的文学高度而传扬于国门之外,活跃在全球汉字爱好者的心灵深处,同时令西方诗学家惊羡不已!再说,语言是社交工具,它是人类交流最有用的药方。“华文是中华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一面镜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09个国家,3000多所高等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中国经济崛起,世界各国正兴起华文之热潮,在很多国家,学习汉语的人数正高速增长。世界各国纷纷成立孔子学院就是最好的例子。可以预测,21世纪汉语将成为全球核心语言之一,华语、华文将成为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第一大语言和文学。海外华人华侨无不感叹:喜见东风压西风,外国人‘偶学念奴声调’不足为奇矣。”(引古广祥《闲把人生细思量》)据报载,2017年11月16日,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会见韩国新任驻华大使卢英敏。铁凝说,上个月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文学界和中国作家感到非常兴奋。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心相通都很重要,而文学交流可以为人心的相通架起桥梁。会见一开始,卢英敏就向铁凝介绍了韩国出版杜甫诗集情况,并当场用自己最喜欢的杜甫《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形容自己履新的复杂心情。会见最后,铁凝祝愿中韩文学交流如唐诗警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卢英敏则引用杜甫《江村》中的佳句“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来表达对于中韩两国和平友好关系的祝福。
三、中华本土素称地灵人杰之“泱泱诗国”,习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故事的雄心。”书写和讲述中国人的新的传奇、新的故事,是作家、诗人的神圣使命和责任,也是中华诗词作者应有的文化自觉。党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共同发展的战略,是提供互利共赢让不同民族和国家共同发展,而不是自私地以本国的利益优先的战略,从而受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赞同。这正好应验了伟大诗人毛泽东在《念奴娇·昆仑》中向往的人类命运共同一体的“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预言。本文笔者深信此预言终将实现,遂作七绝《夜梦昆仑答毛润之公》,并序曰“毛公曾要抽剑‘把汝裁为三截’,当时昆仑默然,直至‘世界和平杯’诗词大赛之日,夜梦昆仑慨然回话,以七绝云:‘阅尽人间春色了,深哀战祸甚洪灾。愿将一死平天下,三截吾身任剑裁!’”评委刘人寿先生点赞这首获奖七绝说:“夜梦未必,借题发挥。一家机杼,无理而妙。”
再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中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丰富和融入世界———中国文化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写新时代“一带一路”,对诗词作者来说是新题材,应有更广阔的视野。“老诗人碰到了新题材,眼前有景写不出”,有的青年诗友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华诗词爱好者如我更感到力不从心;但想到写“一带一路”是新时代诗词作者的天职,为着抛砖引玉,老汉要笨鸟先飞,不计工拙,鼓起勇气试写了一首每四句换平仄声韵的歌行《丝绸海路歌———“一带一路”延续古代智慧赞歌之一》,发表在《湖北大学报》上。希望青年诗友亦能开阔视野,不拘一格,奋力创作,为新时代书写更多瑰丽诗篇。
(作者系文学院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