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墨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墨韵 > 正文

乡愁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王惠 编辑:徐婧雯 时间:2018-03-14 字号: 【大】 【中】 【小】

乡愁,英文里讲homesick,我想这sick实在是神来之笔,是一种隐隐作痛却没有伤及筋骨的症状,其最令人神思之处也莫过于那隐隐恻恻的情绪。余光中老先生的一首《乡愁》在我的小学时代产生莫大影响,当时的我虽不甚理解远走大陆的游子的凄然,但那字字句句也让我在诵读时眼眶湿润。然而我终是不能领会那种久别故土、思远怀人的心切,似乎无论怎样它都是朦朦胧胧地在我的心间荡漾,看不真切。因不愿“为赋新词强说愁”,关于乡愁这一命题的文字,索性始终未曾下笔。

然而在“兵荒马乱”的高考之后,又是一阵淋淋漓漓的志愿填报,虽说没有去到我向往的金陵城,但也是不远千里南下而至武汉。作为一个在故土“蛰居”十多年的孩子,从黄河流域漂流至长江流域,不能不说是一种勇气。父亲和母亲为我打点好行装,一家人踏上了由呼和浩特开往武汉的火车。在我眼中,火车几乎成为一代代人求学的象征性交通工具,也是一代代人的共同回忆。当我们的列车由一站站熟悉的站台驶向只在高考模拟试题上见到过的城市时,心中总是产生一种难言的情绪。

在一次次的小小颠簸中终于抵达武汉,彼时天色已暗,母亲和我坐在车厢的靠窗一侧,列车经过武汉长江大桥———那是母亲在确定我要去往武汉后一直心心念念想要游览的地方,桥头的对面灯火通明,在夜色中和静谧的江水融为一体,显得格外温柔。母亲很自然地感慨:“真漂亮!”我默默地,看着列车驶过这一片景象,又来到毫无规则的老旧的房屋。潮湿的旧式楼房上还挂着几件人家的衣服,灰蒙蒙的外表,有的甚至早已爬上青苔……这与先前的光鲜亮丽截然不同,现代化的痕迹在这里有些失真,却也是一种真实的城市印象。

在学校报到后,我忽然体会到乡愁的那种滋味。父母把我送到火车站的新生接送处,我忽然意识到他们即将与我相隔千里,只好趁眼睛湿润前赶快背过身去冲他们挥手,示意他们离开。片刻后回过头父亲还在张望着我,眼神中是我不曾见到过的情绪。不知为何,想起他们过去十多年的一次次背影,毫无征兆地,我的眼泪突然涌出来,我连忙再次转过身来,生怕他们因此而回头找我。待到将近中午,坐上学校的大巴,将窗帘拉上,把背包放在胸前,一个人靠着椅背,听见汽车发动的声音,我的眼泪又流了下来。哭着哭着好像有困意袭来,懵懵懂懂地睡了过去,一路上便是一直嗅着眼泪的咸涩味道。

到今天我在落笔时又难免让自己回想起那一天的场景,回想起父亲那一天的眼神,总也免不了有了再哭一场的冲动。母亲总说不用难过,背井离乡是为了求学的目标,我想一想也释然,求师问道本就是艰苦的历程,哪里有那么多的捷径可走呢?于是只能继续揣着乡愁上路,把那些无法言说的情绪付诸文字了。

乡愁实在是无处不在,譬如在武汉步入冬天之时对于家乡暖气的想念;譬如在食堂吃到夹着糯米馅儿而不是猪肉大葱馅儿的烧麦时无法言喻的心情;譬如在听到无法理解的方言时勾起的对乡音的怀恋……我想这以上的症状其实脱去文字的外衣也不过是一种小我的自恋情绪在作怪,多是对个人和与其相关的人、事、物的留恋,而引起我写下此篇的“始作俑者”,实为一册关于乡梦的散文集。其中的作者无不是浑身沾满乡愁的味道,想要抖落却无可奈何。他们的半生远走,他们的半生情思,都是岁月和青春作证的产物,而我,也只能在品味了乡愁的一点点滋味后,用手中的笔写下我潦草的些许情绪。

这篇文本希冀用林清玄先生的《温一壶月光下酒》来表乡愁之情,却在不经意之间零零落落散记了许多,倒显得我的乡愁愈发模糊了。或许时间的推动,会将这乡愁温存,待到某年某月某日发酵,和着半生的回忆,一起都入了愁肠吧。

(作者系2017级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