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后来,当勒妮被突然出现的洗衣房货车撞倒在地,她看着小津先生走向她,然后想着:“我的心像蜷缩成一团的小猫咪,我想和您喝最后一杯清酒。”
知乎上有人说,如果给这部电影换一个更直白的名字,那应该是《一个叫帕洛玛的11岁女孩准备去死》。这个名字带给人的诧异感,正如电影的开头———小帕洛玛躲在房间里,对着自己的摄像机录下一个重要决定,脸上露出隐忍而痛苦的表情。这个叫帕洛玛的11岁天才女孩,在还没有体验过人生苦乐的年纪,似乎就已经看懂了成人世界的禁锢和虚伪,并满怀失望。
帕洛玛的“天才”,站在更为冰冷的角度来说,却是造成她“怪异”与“孤独”的重要原因。不被理解,无人同和,即为孤独。这种压抑着的情绪,在电影的前半段里,一直从画面的边边角角溢出。
但所有的“天才”却也都在等待着一个人的救赎。连同那只被冲走的金鱼一块,计划着用安眠药了结自己的小帕洛玛,被毫不起眼却又意外优雅有趣的门房勒妮救下。勒妮是贴着“严肃”和“无趣”的标签出场的,却在第一次见面时就被小津先生识出了真面目。无论是送来的精装版《安娜·卡列尼娜》还是那只叫列夫的猫,都是小津先生对勒妮最为绅士而轻柔的改变。
整部剧里最喜欢的场景是:勒妮在帕洛玛的镜头前哭泣。那是帕洛玛第一次主动上前拥抱住一个人,她把头埋在勒妮的怀中,像安慰孩子一般轻拍她的背。那一下,刺猬收起了全身的刺,像蜷缩成一团的小猫咪,把所有骄傲着的自卑开成了房外绿荫下的花。
我很喜欢的帕洛玛,是在螺旋楼梯上玩笑着故意跌落趴下,是偷偷把自己做的卡片塞进门缝送给勒妮,并殷切地请求她出现在镜头里的帕洛玛。我很喜欢的勒妮,是把自己窝在四周满是书柜的藤椅里,是小心翼翼地吃着小津先生下的日本拉面,是轻易认出小津先生家里挂着的京都山脉画报的勒妮。她笑着说:“京都山脉拥有红豆布丁的颜色。”
想着这些情节时,突然想起“柔软”这个词。电影里所有的美好相处,都是因为恰恰在同样一个柔软的频率上吧。小津先生当着放映室里豆沙色的京都山脉,温温柔柔地对勒妮说:“我们可以做朋友,甚至做所有我们想做的事。”
小说《柔软》里有一句话说,“每个人都很孤单。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不论是人和人,还是人和生活,都唯有彼此了解才能舒服地相处与接受。
勒妮披着小津先生的外套,被冰冷的担架抬走以后,帕洛玛第一次和11岁的孩子一样任由自己放声大哭。她在餐桌上郑重地跟家人宣布,她的梦想是长大以后当一个门房。
电影的最后,没有了压抑的情绪,没有了冰冷的自嘲。只剩下帕洛玛还依旧稚嫩的旁白。她说,“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的那一刻,你在做什么。勒妮那时候只是刚准备好去爱。”
勒妮那时候只是刚准备好收起自己全身的刺,优雅而柔软地让自己的心蜷缩成一团小猫咪。
(作者系2017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