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涂怀珵八十岁才决定陆续出版搁置多年的七部著作,即《中国格律文学新探》系列的“诗词论说卷”、“诗词作品卷”、“汉诗源流卷”、“楹联论说卷”、“楹联作品卷”,《含川斋见闻文选》系列的“散文、报告文学卷”
以及“小说、影视作品卷”等。他题记在封面上的一句话意味深长:“我在含川斋里苦度写作生涯,以传述社会正能量为己任。”
所谓“社会正能量”,他理解为“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个字。”他还说:“那二十四个字,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因而他感到很亲切!
且看他的诗词作品卷,开卷第一首《十五岁志愿入伍誓言》,发表在1951年5月的部队驻地墙报上:“北边开战激,卫国我参军。拜别爹娘去,血肉筑长城。”当时他是家中独子(家父胞兄名叫涂仁儒,因家贫,给本村富户打长工,不幸被洪水溺死了),虽然那时我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但都支持尚未成年的儿子上战场去卫国保家,正可谓“报国一腔血”!我爷爷是村私塾穷教师,一生信奉孔夫子,总在教人“君子忧道不忧贫”,为人要忠孝节义。家父没有上过小学和中学,从童年到少年,接受的全是家教的儒学思想。后来他“访邱少云连队,见驻地竹影耸然,有感”而《咏竹》曰:“翠色动城东,铮铮列绿丛。榦枪擎碧汉,葉剑逼西风。劫火声犹搏,成灰骨尚雄。竿竿皆见节,节与少云同!”老作家姚雪垠很喜欢这首五律,来信说:“字字写竹,句句写人,律而似古,风格凝重,目前随意写旧体诗者多未能臻此境地。”
家父始终坚持“歌诗合为时而作”的理念。如此爱国热情跃然纸上的作品,在他的诗词中确实不少。
“涂君真健者,名字重书城。荻画承家学,韦编惯笔耕。”这是旅美老诗人成应求寄赠家父五律的前半首,她追根溯源,认为家父作品的特色,与他“荻画承家学”
的涵养性情“发于气形于言”有密切关系。家父自幼学诗至今,认为“杜甫在唐朝是诗人第一,在古代所有诗人中也是第一。”(见《中华诗词》2012年第七期《天工人巧日增新》)他在七律《读<又呈吴郎>怀杜甫》中写道:
“子美斯篇最感人,堂前扑枣任西邻。想来书面悲如泣,寄去诗情暖似春。自古儒家都爱众,归根孔学即亲仁。读通《论语》成诗圣,这个原因才是真。”(获全国“圣人风骨杯”奖)家父总是坚定地站在平民立场上评议世事的,往往义形于色。文革后他去瞻仰了曲阜,写有《离曲阜,思孔子》:“古代千书藏贵族,难传一字到平民。杏坛开简如偷火,陋巷持瓢为续薪。推己及人时者累,有教无类素王贫。十年批判儒风了,不忍荒蛮转觉亲!”著名诗论家程千帆老先生来信说:“朱熹讲过‘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如果没有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贵族们保存的学术文化传播到民间几乎是不可能的。”
听说习近平同志很重视曲阜,家父高兴极了,说:“中国大有希望!”
家父是在人民军队革命大熔炉中步入青年时代的。他好学,深信鲁迅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明快的哲学”,他很快接受了,并经常用来指导自己写作论著。他在一篇诗论中强调:“一个时代的文学不可能脱离一个时代的政治,不可能不归那个时代的哲学思想管。”然而,他的内心深处,仍隐约憧憬着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美好生活境界。当他六十岁读到报载“卖官案”时,竟然很不理解,很有失落感,在《中华诗词》上发表了《念奴娇·登洪山宝塔寄慨》:“苍天欲堕,瞰人寰,尘网无边纷杂。塔老一千三百岁,托起区区花甲。吩咐流云,叮咛飞鸟,去问渊明伯:‘《桃花源记》,赚过多少香客?!’潜公叹我痴迷:‘渐来风气,凉了男儿血。怜汝至今难适俗,已似池鱼挣扎。’‘少小从戎,何辞万死,夜踏雷州月。此情谁解?泪为钟子期滴!”他在诗中与陶渊明对话,颇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隐痛。
他热爱党,例如2001年发表七绝《忆并序》:“南湖船上出朝阳,我已追随半纪忙。寸草自然身在野,春晖好处总难忘。”土改时,家里分到了五亩二分田,他感恩不已,并有小序曰:“忽忆我自1949年8月受命任故乡儿童团长之日起,追随党已五十二年了,故题。”但他追求完美,竟不能容忍党内存在腐败现象,曾委婉地诉说过自己所爱的和所厌的矛盾心情:《唱支山歌给党听》“忆我童年一牧伢,牛栏横对画堂花。怒潮遍地农奴戟,碧血满空烈士霞。寸草自然身在野,春晖依旧伴如家。山歌常唱情犹昨:最爱镰锤最厌奢!”他给中国楹联学会孟繁锦会长的信中坦言:“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我平生志愿做一个‘党外布尔什维克’。有的同志觉得我的志愿‘很奇怪’。我说:‘人各有志,只要力求自己做到对国家有所贡献就是好人。’”孟老很感动:“难得!难得!”更难得的是他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中的无党派人士,平生所爱所厌,始终不渝。如他写有《此情最是退休时》:“夸父持筇志未移,此情最是退休时。欲书长卷心难静,不话平生党亦知。朗朗月明星隐约,洋洋江阔水流迟。灯窗寒舍深沉夜,一拜镰锤一句诗!”他初心不改,忧患意识越来越强,有时看电视新闻也看得热泪盈眶,如前不久他写《观韩中交接志愿军遗骸仪式感怀》,序曰:“据报道,光我们江西省‘壮士一去不复返’者达3358人。六十六年前保家卫国战死沙场者今日魂归故里,惊闻国内竟出了贪官,疯狂挖国家墙角,大吸民脂民膏,冥冥中似隐约传来英魂雷霆震怒之声:‘跨过冰天鸭绿江,先锋战友勇离乡。讵知此去同飞矢,曾约将来共举觞。异土尘封忠骨久,亲朋梦续苦心长。归魂惊悉贪官术:越货于今不用枪!’”他越来越痛恨党内一些腐败现象,衷心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腐倡廉永不封顶的英明决策!每逢佳节倍思亲,他写过七绝一首,分开看是两副春联,一副是赠贺农村老战友:“春在党风纯洁处,福生国运吉祥年。”另一副寄赠部队一位军级老战友:“人臻可信方称好,官至能贫始是廉!”
近几年来,他的作品中屡次出现 “我居诗国常歌哭”的句子。笔者认为:他写诗填词,歌也好,哭也好,都是在传述社会正能量,都是出于精忠报国之真情。此可谓家父文学创作的主旋律,已形成他的诗词作品主要特色。
最后略论家父诗词的另一特色。
湖北大学琴园诗社老社长、历史学教授刘先枚老先生1999年看到家父《人皆有目母独无》七绝四首,不禁感叹道:“这是孝子对病残慈母的悲悯。这些年来,人们只言忠,不言孝,怕触及人性论。殊不知,历史上‘凡大孝者必大忠’,是常见的。”(见武汉出版社《琴园诗汇·序言》)家父童年,跟随我奶奶上山在烈日下耙柴。烈日曝晒诱发了奶奶的慢性青光眼,痛得日夜抱着头呻吟不止。年幼的家父只好不断用舌尖轻轻舔着母亲的眼珠,以减轻她的痛苦。家父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之后,曾于1963年带薪参加全国高考,他顽强地拼搏,实现了他报考的第一志愿,考上了华师中文系。但他为了照顾双目失明的老母亲,毅然放弃了上大学深造的难得机会。母子两人相依为命,一时传为佳话。请看《人皆有目母独无》四首如下。《煎药》:“床上旧巾缠白发,炉中残火变青灰。黄连龙骨防风苦,最苦阿妈病目哀!”《梦醒》:“挑灯拧线试穿针,穿过犹疑未放心。儿说阿妈穿过了,醒来是梦泪沾襟。”《听电影<白毛女>》:“人皆有目母独无,咫尺银帷万里途。侧耳扶儿听音响,可怜不见白毛姑。”《母又梦醒》:“昨夜阿妈眼复明,倚闾能见月边星。呼儿自喜真非梦,醒起盲然又涕零。”家父素以孝闻,最能体会终日处于黑暗世界中的母亲盼见光明的复杂心态,故“能写出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至于家父诗词作品的艺术特色,海内外早有专家评论过。其诗的代表作,可推举七绝 《九宫山云湖夜话》。该诗把“移情入境的‘主观感情客观化’的艺术手段运用得出神入化”,据说这首诗已被译为几国文字。其词的代表作,或可推举《临江仙·琴岛望月咏怀》,语句中非常婉约地透露着“虽人生无常但自信不疑”的情怀。又,他把写小说“人物对话”的表现手法也运用上了,如《水调歌头·无名先烈留言》开头说:“六万三千士,战死未瞑眸。”接着幽明两界人物展开对话。结尾说“惟恐鱼离水,载覆岂由舟?”警世骇俗,引起了北京、上海、湖南、湖北的专家们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