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墨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墨韵 > 正文

读《狂人日记》有感

来源: 作者:王溪瑶 编辑:新闻网编辑 时间:2023-09-18 字号: 【大】 【中】 【小】

初次阅读《狂人日记》,整个人都很懵懂,这篇文章的“狂人”仿佛一直都处在“被迫害”的幻想中,但是我们也没有看到“狂人”被迫害的结局,“狂人”看似是受害者,又言自己“醒了”,但是他又被称之为“狂人”,“吃人”的人却有各种身份。我仿佛也和“狂人”一样处于一种混沌的幻想和恐惧中,整个文本充满了撕裂感和张力。

一篇白话文小说的序言是文言文,是文本上的第一处撕裂感。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提倡使用白话文,鲁迅将文言文和白话文摆在一篇文章里,不免有对比的意味,想要证明白话文和文言文一样可以有文学张力和深刻表达。除此之外,对比了文言文和白话文的文本内容,我发现文言文的序像是一种倒序,文言文中是“狂人”已经治好了“病”变成了“正常人”的小说结局,而白话文里,即是治好前“狂人”的状态。也可以说文言文里是封建礼教吃人的事实,而白话文里是,觉醒中的人自身觉醒与现实的割裂,和癫狂幻想。

为何吃人的人不是“狂人”,担心被吃的人反而是“ 狂人”?这是我最大的疑惑。

细细品读后可以发现《狂人日记》的表达十分深刻,它并不是单纯的批判和狂怒,鲁迅仿佛要极尽描写将那丑恶多变的嘴脸和恐惧搬到你面前来,让你亲自感受和评判。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那么怕,也没有这么凶。”那群仿佛要“吃”了“狂人”的人对素无恩怨、只是思想与他们不同的“狂人”的愤怒和恐慌甚至要超过他们自己受到秩序迫害时的害怕,这一点是极具讽刺意味的,说明在几千年的封建传统的影响下,彼时的中国百姓的思想已经固化,社会也变得停滞,封建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跪久了直不起身了,昏睡久了也就不愿醒来了。而在面对那些做出改变的,在铁屋里醒来的人,他们是恐慌的,怕他们自己是错的,所以也不愿意接受与自己认知不同的人。他们害怕改变、害怕推翻,封建思想仿佛不是独立的外物,而是和他们血肉连在一起的似的,至少他们内心是这么认同的。所以当要推翻一些封建的传统时,仿佛是要将他们的皮肉都割一块去了。这时我懂了,

“狂人”只不过是他们固步自封而给觉醒之人安的名号罢了,好没有愧疚感地“吃”了他,好合情合理地铲除异己。

“救救孩子”是在控诉“吃人”中,鲁迅发出的最深切的一声呐喊 ,而《狂人日记》中最令我惋惜悲伤的是模仿着“吃人”行为的孩子,这也是鲁迅控诉吃人的最本质原因。他对这个如一潭死水的被封建礼教泡了几千年的旧社会本没了希望,任谁看都觉得烂透了。在鲁迅的经历里,他前期有着避世的心态,一心在阁楼里抄写碑文,对未来没有什么畅想。但孩子是最纯真、最不应该染上“吃人”这种恶习的,当这个世界最纯净的存在也学着干起来“吃人”的勾当,这才是最令人恐慌和愤怒的。这一滩熬了几千年的死水如深渊巨口,想要吞噬这新时代的纯净的孩子,这社会烂透了,但孩子是最大的希望和未来,他们不该被这过去几千年里含有的糟粕给玷污。孩子也是鲁迅和启蒙者心里最纯洁最疼痛的存在,我为何要控诉这吃人的世界,这吃人的行当,是为了救救我们的孩子啊!

“不是荒年,怎会吃人?”这句话将“吃人”的顽固和可笑写得淋漓尽致,这是那群“吃人”的人,尤其是那些会文饰的读书人,自欺欺人、美化现实的话术罢了。“吃人”,这在常人心中是多么恐怖的一种行为,

“吃人”者是不知道迫害他人才是真正的狂人行径吗?也许是知道且害怕过的,但是那些封建礼教,那些“吃人”的——卖孩子、童养媳还有遍地的难民和人血馒头,从来都是存在的,从来都是如此的,那么它存在了这么久,总是合理的吧?是啊,那几千年的习惯代替了良知上的害怕,习惯让他们认同麻木。

“从来如此,便对吗?”这是在那些麻木的人的心上敲的重重的一下,也是我认为《狂人日记》中最深刻的一句。当历史的车轮和时代的浪潮朝你袭来,你如果还是固步自封,盲目地坚持“从来如此”的封建礼教,那只能被车轮撵着腿,被浪潮吞噬。

《狂人日记》像是鲁迅站在那些处于迷茫困境的青年人角度上的控诉和怀疑,他们处于迷茫之中,想醒却又不敢醒,鲁迅的这一呐喊,就是要拨开那迷雾。而后发表的《药》《故乡》等作品就是对《狂人日记》中没有详写的“吃人”的行径和情景的生动叙述和批判。

“吃人”的比喻是极妙的,被吃的、吃人的、主动吃人的、被迫吃人的,即使你不吃人,你也可能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而能打破这一恶性循环,救救孩子的,就是国民性的觉醒。

(作者系 2021 级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学生)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