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墨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墨韵 > 正文

人间烟火抚平生

来源: 作者:武艺 编辑:新闻网编辑 时间:2023-11-27 字号: 【大】 【中】 【小】

林语堂曾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确实,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苏轼不管出生在什么时代,都会是一颗耀眼的恒星。

我曾见历史长河之中的东坡。

他将四季美景写入诗作。春赏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春夏秋冬,诗中有四季。在暖春时节里,听“莺初解语”,赏“江上一犁春雨”;在盛夏时分,听“卧闻疏响梧桐雨”,在“桐阴转午”后“晚凉新浴”,一解夏暑;在晚秋时刻,登高凭栏远眺,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秋是孤独的。在暮冬时令,他“更须携被留僧榻”,只为“待听催檐泻竹声”,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以及四季的诗意。

他将诗心与山河美景交融成篇。在黄州时,除去烹调美食佳肴,闲时呼朋唤友、载酒泛舟、悠游于泉林之下、徜徉于山水之间,亦是苏轼生活中不可或缺之事。荆楚之地的明丽山水给予他无尽的灵感,无数佳作应运而生。公元1082年,早春三月时节,苏轼与友人沙湖春游遇雨时创作了抒怀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表面是写词人回到住处后回想经历的风雨,觉着晴雨都是一样的;实际上是写词人经过对自己仕途的总结思考,选择归隐,选择内心安定,选择终极平静。在挣扎和选择的过程中,苏轼的内心渐渐平复,他的豁达心境也因此显现出来。他在两次游览赤壁后,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他创作的诗篇可谓篇篇锦绣且富有人生哲理,至今仍被后人传诵与仿作。在创作的广度、维度与深度上,苏轼进行了无限可能的拓展与延伸,也在所处时代的文学边界上突破了一个点,将自身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

他将艰苦的贬谪之旅转变为品鉴美食、享受生活之旅。冬日的黄州阴冷多雨,苏轼初来时生活甚为拮据,但他哀怨的情绪并未因此持续太久。向来洒脱豁达的他,很快便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对当地美食、美景的探索工作中。抵达黄州不久,他便对当地的肥美江鱼、鲜嫩竹笋赞不绝口,写下了“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佳句。在《答秦太虚书》中,他写道:“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柑、桔、椑、柿极多,大芋长尺余……羊肉如北方,猪牛獐鹿如土,鱼蟹不论钱。”

对猪肉,他更是情有独钟。一首《猪肉颂》,将他烹制传世名菜——东坡肉——时那份执着忘我、悠然从容的心态表达得淋漓尽致:“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些对美食的细致描写,无不体现着他对生活的热爱。

这就是苏轼,无论他身处何处,他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用一颗澄澈清明的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并将生活中平凡的人间烟火编织成篇。而那些篇章,弥历千年之后仍旧散发着光彩,在他细密的文字针脚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洒脱旷达的胸襟与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诗文替千年之前的苏轼娓娓道来他在生活中发现的那些细碎美好。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而苏轼正是拥有这一宝贵品质的人。他的深沉、广博、豁达、诙谐,如春日里细雨沾湿青竹一般,浸润了他的诗作,最后趟过千年的光阴长河,来到了世人面前。

(作者系2021级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学生)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