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墨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墨韵 > 正文

从大漠中的丝绸之路南下

来源:湖北大学报 作者:周楚芸 编辑:龚书文 时间:2024-04-02 字号: 【大】 【中】 【小】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独特的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这诸多文化璀璨的明珠,我有幸瞻仰过两颗,一是敦煌的莫高窟,二是云南的丽江古城。

初中时语文组的老师们拉起过一个叫“海量阅读”的项目,里面选入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书里有一篇就是描写敦煌莫高窟的文章,文章写得很好,让我在汉水楚地隐觉黄沙扑面,别有洞天。在后期考察“海量阅读”成果时,有一道题是问,在描写敦煌莫高窟时,余秋雨文章中出现了几种颜色。虽说当时做题做得头都大了,但是亲眼看到莫高窟的盛景后,又觉得文字描写得还不够,那些颜色写得不够全,非得人亲自来看、亲眼描摹才能明白它的美。

敦煌莫高窟,在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藏品之一。莫高窟的艺术瑰宝主要分布在735个洞窟中,涵盖了壁画、雕塑、经书等多种艺术形式。提起敦煌,总不免想起“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她牵头的“数字敦煌”项目,赋予这些艺术品“数字生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留存。

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的交流。通过这些古老的壁画,我们可以了解到唐、宋、元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和艺术风格。莫高窟又叫“千佛洞”,我进去后能看到大大小小的佛像,这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兴盛。还有那些莲花柱石和舍利塔,以往我都只能在书本中见到,只能想象它们的模样。甫一会面,其精巧真是令人震撼。

毫无疑问,敦煌莫高窟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同时也记录了不同文明在交融中的融合与创新。那些彩塑,留下了璀璨的历史印记,让人想起学过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想到诗人笔下的“胡姬”。

参观结束,我又回想起樊锦诗。是啊,幸亏有“数字敦煌”这样的项目才能将这块文化瑰宝完整长久地保存下来。但是这样远远不够,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还要将其他措施并行才能更好地保护。总之,在欣赏过莫高窟这样的盛景之后,我意识到文化遗产的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另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市之一。其建筑风格融合了纳西族、汉族、藏族等多种民族文化元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在云南居住过一年,到现在还无比怀念云南的各种美食。我那时住在大理,每天早上起来吃一碗卤米线,酱汁浓郁,根根饱满,那鲜香的味道出了云南我再也没吃到过。还有秋冬的菌子锅,夏天的炒菌子,都是难忘的美食,而且是云南特有的。

假期的时候我去了洱海、三塔、大理城和丽江古城,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跟莫高窟有点相似,也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汇聚了多元文化。我小时候特爱看的电视剧《木府风云》就是在丽江古城的木府拍的,虽然现在看来这部电视剧情节不免俗套,但当时能去往《木府风云》的拍摄取景地,让我激动了好久。

还有万古楼,那是全木结构的一座高楼,楼上边有数不清的纳西族风格的龙头,甚为壮观。我居住的地方白族居多,我原先主要接触的也是白族文化,当我看到纳西族、东巴文化时,我颇为震撼。小时候的我并不是很能静得下心逛博物馆,也记得那座东巴文化博物馆里有许多民族风情满满的展品。我现在家里还挂着那时候买的一个小挎包呢,虽然已经落了不少灰,却还是能看出极具民族特色的色彩搭配。

作为米线的忠实爱好者,我当然不会错过四方街,那可是被誉为“丽江米线街”的地方。四方街位于丽江古城中心,据说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形状而建。这里是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枢纽站,明清以来各方商贾云集,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生息,是丽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亲戚说这里过节的时候会搭戏台,不过我们去的时候并没有碰上。

丽江的古乐也很有名气,俗称纳西古乐,是流于丽江大研古城及其周边纳西族聚居区的古代音乐遗存。它是由崩石细哩(或者说白沙细乐)、丽江洞经音乐和祭礼音乐三部分组成的。其乐曲以器乐合奏为主,亦有歌曲和歌舞曲。演奏崩石细哩的乐器有筚篥、波波、苏古笃、二簧、胡琴等。这些叫得上名叫不上名的乐器,我还是在《木府风云》里面第一次欣赏到表演合奏的。

这些古乐表演大多见于纳西族的民族节日上,而纳西族传统民族节日主要有甲子会、祭祖节、火把节、药王节、泉水会、骡马会、龙王庙会、三多节、牧童节、北岳庙会、白沙农具节等。这其中有些部分与白族传统节日有所重合。比如火把节,那可真是个热闹的节日。我记得在火把节会搭起高高的火堆,大家依次跨过去,跨过火奔向幸福,寓意美好。不过那时我年龄太小个子太矮,跨火堆又有些犹豫,结果把裆烧着了……不知道纳西族的火把节是什么样的。我听人说,每逢火把节,纳西族群众白天斗牛、摔跤、对唱民歌,夜里家家点燃火把,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大致上与白族的火把节是一样的。

这些相似绝非偶然,丽江千百年来作为贸易枢纽,长期的茶马贸易使它的东巴文化与藏族、白族等各个民族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相互结合。由于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汉、藏、白、彝等各民族民居特征相融合,形成了大研古城特有的建筑形式,丰富了大研古城的景观格局。比如蛮楼这种藏族特有的建筑形式,还有民居中门楼、梁枋、柱等处精妙的彩绘,这些都是马帮的商贸活动在丽江普遍发展引入的;丽江古城中最为著名的民居样式为“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它们吸取了白族民居的特点,六扇木门隔扇的雕花更与白族民居样式完全相同。

历经岁月沧桑,现在的敦煌莫高窟亟需保护,丽江古城也是如此。幸而数字敦煌为文物保护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丽江也在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的协同发展中找到了方向。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民族的互通交融共同塑造了今天的中国,我们当携手并进,沿着丝绸之路的历史脉络,共同奔赴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2022级物理学(师范类)专业学生)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