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墨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墨韵 > 正文

艺术中的饮食见证文明变迁

——评《不散的筵席:艺术中的饮食文化史》

来源: 作者:陈华文 编辑:邓银铖 时间:2024-10-18 字号: 【大】 【中】 【小】

吃是天下第一等大事,有了吃食填充肚皮,接下来才能繁衍后代。人类的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饮食文化史。从古至今,艺术家们津津乐道地对饮食文化予以描绘,不少和饮食有关的艺术作品,成为经典之作,这不仅拓展了艺术史的叙事空间,也提升了饮食文化的思想厚度。《不散的筵席:艺术中的饮食文化史》一书,把饮食、艺术和文明三者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幅饮食与艺术交融的独特“画卷”。

《不散的筵席:艺术中的饮食文化史》的作者吉莉安·莱利,是英国当代著名美食作家,知名食物史研究者。译者为湖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年轻的向垚老师,她曾在英伦求学多年,致力于艺术理论研究和译介。在该书中,她妥善处理了翻译中的细节和复杂的文化背景,在保持原作风貌的前提下,也向读者传达了书中的深层含义。其实,饮食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关乎口味与生存,其背后还彰显品位与文化。该书以艺术作为切入点,讲述饮食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演化及其背后的故事。

该书梳理了自石器时代以来,人类在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中对于食物的描绘,指出艺术作品补充了大量文字史料所无法提供的信息,比如肉类、鱼类、奶酪和蔬菜如何风干,或者如何使用蜂蜜来保存蔬菜。此外,艺术作品还能展现过去人们耕作、放牧、狩猎、收获以及交易的情景。通过讲述美术作品中食物与神话、宗教之间的广泛联系,书中回答了一些看似无解的问题:比如引发特洛伊战争的金苹果究竟是哪种果实,以及我们对中世纪艺术中出现的果实的误判其实受到其象征意义的误导。

该书还收录了200余幅美术史上的经典画作,包括古代手稿、浮雕、插画、镶嵌画、版画、油画等等,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诸多名家之作。无论是作为艺术史还是文化史,该书都体现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学术碰撞。

人类自从事艺术创造以来,其视野就没有离开过饮食。上万年前的原始社会,人类就在洞穴壁上作画,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到法国洞拉斯科洞穴,都出现过栩栩如生的野牛画作。虽然在人类最早的画作中,没有发现饮食主题的图像,但饮食是客观存在的。在后来的艺术作品中,饮食主题渐次登场,这和人类文明向前不断发展的历史态势紧密相连。

古埃及时代,从不同的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出,吃不仅是为生存下去,还和信仰文化紧密相关,饮食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寓意。大约公元前1350年古埃及的一处壁画中,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富有的公职人员内巴蒙和家人们与家禽鸟兽在一起的场景。画面中,内巴蒙的食品柜已经装满了食物和酒水,他们一家在潮湿的沼泽地上游玩。画面中的鹅、河豚、罗非鱼等等,都是上好的食材。从古埃及的一些壁画、浮雕里能见到,那时富饶的尼罗河流域物产富饶,生菜、洋葱、大葱和大蒜生长茂盛。这些菜,据说也为修建金字塔的工人所食用。

古希腊—罗马时代,饮食已经成为一道壮观的文化风景。其中,古希腊时期的葡萄酒就是代表。古希腊的葡萄酒,通常用陶制碗或双耳杯作为饮用器具。该书中一幅插图显示:陶碗上绘着一个美丽的女子,她靠在沙发上,凝视着装满葡萄酒的陶罐。其实,古希腊很多艺术作品中,均描绘了诱人的葡萄酒。这也表明,葡萄酒当时已经普及。古罗马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大量描绘水果和蔬菜。如罗马附近的莉薇庄园里一幅壁画中,生动地描绘了果树、果实和飞鸟。画中有23种植物和69种鸟。从画中可以得知,当时的罗马,普遍食用苹果、梨子、樱桃、石榴、草莓等水果。两千年过去了,这些依然都是我们仍在享用的水果。这不禁让笔者感叹:历史文明阔步向前,但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种类,更新换代的速度其实并不快,我们的世界,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

饮食习惯和饮食方法,和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具有紧密的关系。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之后,思想和文化开始逐渐把“人”放在突出的地位。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登上文化的舞台。大量和饮食有关的作品纷纷涌现,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人文的情怀和追问。其中,油画《化身“四季”之神威尔廷努斯的皇帝鲁道夫二世》,给人的视觉体验尤其特别。画中,用果蔬和鲜花构建出神圣罗马皇帝鲁道夫二世的“画像”。画中的玉米、甜瓜、樱桃、梨子、等等,恰如其分地对应人的不同部位。作为一个皇帝,为什么会认可艺术家以这样的艺术形式画自己?其实答案很简单,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食物永远是最重要的存在。

文艺复兴时期,还有很多直接描绘饮食的静物画。如《盛在中式餐盘中的菜蓟、玫瑰和草莓》《盘中的樱桃和康乃馨》《比萨公爵花园的巨型南瓜》《巨型花椰菜》《柠檬》《艾克洛的面包房》《蔬菜小摊》《大餐》等等,这些作品按照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逼真地描绘饮食的世界。当然,画家们描绘饮食主题,都各有寓意,各有所指。

食物,是生活美学的重要意象。就拿餐具来讲,中国人的一双筷子,就可以对付所有的佳肴,而西方人刀叉并用,左右手齐上阵。饮食文化在中国漫长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面貌,但遗憾的是该书中并未提及。中国古代绘画中,饮食题材并不少见,但通常被用来赞美自然野趣和恬淡生活。

艺术中的饮食文化,是一部值得深入探究的“大书”,具有辽阔的学术探究空间。没有哪一本书能彻底讲清讲透,而《不散的筵席:艺术中的饮食文化史》至少带给笔者三个方面的启示。其一,人类文明向前发展需要物质基础,而饮食是物质生活最重要的一环。由于地理环境和习俗传统的差异,饮食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全世界饮食不存在好与不好,而是各有特色、各有千秋。饮食文化拓展了文化的纵深空间。其二,艺术创作中直接表现饮食主题,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艺术创作中也不可回避,因为艺术创作和人的衣食住行从未分割。其三,饮食、艺术与文明互为一体,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离开了饮食谈艺术和文明,那么艺术和文明缺乏载体。离开了艺术和文明谈饮食,那么饮食仅仅只是为了填充肚皮,这就拉低了饮食应有的品位。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