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下午,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以3分47秒的时长,报道了湖北大学向生物制造全链条发力,湖大生物学再获中央重要媒体聚焦。报道文字版内容如下:
湖北打通最后一公里 加速布局生物制造产业
在记者的调研走访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物制造这一未来产业会带来无限的创新可能。为了能加速生物制造的产业落地,湖北正在打通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条,加速推动这一具有颠覆性的未来产业落地发展。
生物制造可以变废为宝,比如说您看我手中的这些废弃的秸秆,还有像甘蔗渣、玉米渣,这些废弃的物品可以在微生物工厂当中进行加工制造,最后他们可以生产出这样的航空燃油,每5吨这样的秸秆就能生产出一吨的乙醇。可以让中型的航空飞机飞行大约200公里,让秸秆等废弃物变成航空燃油和工业原料。这是湖北大学科研团队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
而这一新技术能够加速落地,离不开湖北大学在科研组织上的创新协同。
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杨世辉:首先还是整个湖北省和整个学校都对相关的有组织的科研进行相关的支持。比如说从我们团队来说,我们和我们生科院本身的很多老师有很多的合作,比如说其中的一些好的工业酶,我们也和结构生物学团队进行合作,可以去把酶进一步的改造,然后实现更高效的去生产。
科研人员介绍,学校在基础科研领域配备了冷冻电镜等高端装备,帮助教师们在基础研究阶段能够拥有看清蛋白质微观结构的利器,搭建专门用于合成生物的计算设施,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等新的研究工具,进行蛋白质和酶的筛选。学校还搭建了小试和中试平台,让老师们的科研成果足不出校,就可以进行小规模生产验证。
记者走进了生物制造的小试平台,这里发酵罐24小时不停在运转。
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陈守文:这是我们发酵实验室的小试平台,我们在实验室把菌种构建好以后,再在这里进行验证,验证的效果好坏,只要效果好,我们可以把菌株是拿到工厂里去再去给它产业化,假如效果不好,我们再指导我们再进行菌株改造。这个平台建自从建成之后,它的饱和度是很满的,像这里有4个罐子,这是上午刚下的1个罐子,像后面有4个罐子,还有后面那边有4个罐子都在工作。
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攻关到产业孵化,湖北大学正在打造生物制造全链条创新生态。近三年来已累计落地,生物制造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过200项,培育孵化相关领域科技企业近16家。湖北大学生物制造加速发展,是湖北省加速布局生物制造的缩影。
记者来到湖北省科技厅,在这里围绕生物制造这一未来产业相关负责人为我们介绍了一个详细的施工图。
湖北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处长 史红:根据我们的产业链创新图谱,我们梳理了全省的技术的需求清单,大的有9项9类,小的有上百类,比如说我们在上游我们提出了要解决新型基因技术的开发,那么在中游我们要解决新型酶原件的挖掘与多酶催化体系的构建等等,在“十五五”,我们希望能全部解决清单上的问题,把我们的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壮大。
(审稿:刘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