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综合新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毕业季系列报道五:老贝再见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记者团 张诗琪 段梦瑶 董芊旭 谭心玥 图/向正鹏 记者团 李畅 编辑:鲜文涛 时间:2017-07-03 字号: 【大】 【中】 【小】

4年前,他们怀揣新闻理想加入记者团;3年前,他们排除万难,探索学校新媒体发展,湖小贝在那年四月问世,从此小贝成了他们的新名字;如今,湖小贝乘着湖北大学发展的东风,名扬校内外,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这个6月,新小贝初长成,老贝即将毕业,听小贝讲了那么多别人的故事。这一次,我们一起听听小贝的心声。

陈婕:记者团经历助我圆了中传梦

大一时,陈婕对新闻还一无所知,单纯抱着“锻炼自己”的想法,她选择了加入湖北大学大学生记者团记者部。现在的她,不仅成功去到武汉晨报、湖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实习,还顺利考上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成为学弟学妹眼中的“大牛”。而这一切幸运与成就,陈婕坦言,“都离不开记者团对我的锻炼。”

回忆起在记者团的日子,陈婕感慨万千。起初,她还是一个写稿小白,在找新闻、写稿子方面还是一张白纸。为了能让自己迅速成长,每周选题会上陈婕都化身一块等待知识滋润的海绵:“那个时候在选题会上,和同伴们一起讲稿、评稿,分析自己稿子写的不好的地方,借鉴校报上新闻的优点,慢慢的我也慢慢步入写新闻的正轨了。”

然而成长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大二一开学,陈婕就要从阳逻校区回到本部。等待她的除了要适应本部这边的新环境以外,还有记者部新一轮实习期的挑战。实习期的发稿量排名,决定着每个人的去留。“我那个时候真的很想留下来,但是每次去跑院的时候总是没有发现有新闻的活动。看着周围的伙伴发的稿子都比我的多,当时心情挺急躁的。”陈婕说到。

怎么样去发现好的新闻点?怎么样去写好一个稿子?这些问题一个一个的缠绕在陈婕心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2011级生科试点班的学长钟宣不仅以全院综合成绩第一的成绩保研至武汉大学知名教授名下,更手握四项发明专利。陈婕迅速意识到这可以写成一篇人物报道,“等了好久,终于找到了好的新闻点!那个时候我一空下来就打电话采访钟宣学长,问他发明专利的细节等等。”

现在已经毕业了的她,回忆起在记者团的日子,内心满是感怀。在她眼里,记者团不仅让她积累了在实习、面试中出类拔萃的七十多份新闻作品,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让她未来的路走的踏实的底气与信心。

屈博:湖小贝是我的女儿

在很多新生刚入校的时候,都会遇到湖大官微“湖小贝”这个可爱的卡通虚拟人物,她是湖大百事通,可以线上解答,了解学校相关信息。谁也没想到,小贝的诞生是由2013级传播学专业屈博一手策划的。

一直以来,屈博对新闻都有着一股热情。大一的时候,他带着对新闻的热爱,加入了湖北大学大学生记者团。他说:“起初加入记者团就是因为自己热爱新闻,想在记者团里多接触和了解新闻。”

网络发展让新闻更趋于网络媒体,官方微信的热度持续升高,在屈博大一的时候,记者团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新媒体部。新媒体成立之初,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屈博就带领5个部员向那些微信做得好的高校学习,将微信的推送从一个枯燥的“布告栏”变为更易被读者接受的“新闻通”。不论是内容的模式频率、图片的编辑整理还是版面的编排搭配,屈博带领着新媒体的成员们从零开始。

“很多公司或者学校都有拟人形象做代言,我们湖大官微是不是也可以尝试?”大二的时候,屈博受到外界启发,开始思索并提出设计湖北大学的官微拟人形象。这个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和赞同。成为新媒体部长之后,屈博便着手创作了湖小贝——绿色长发对应湖大校徽上绿色的凤凰,以青春萌妹子作为形象载体,取名就以“湖北大学”为谐音的“湖小贝”。“作为新媒体部的拓荒者,办件大家都没有经验的事情是非常困难的,虽然当时新媒体部只有寥寥的几个人,但我们大家都很投入的在其中。”屈博说。

随后,屈博又设计了五色展翅图案的团旗,“在记者团的四年里,我变得更加成熟、敢于承担。作为团长,身上肩负的远不止我自己,还有整个记者团。”

宋凯文:我是记者团的“管家”

大一时,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宋凯文选择了人力资源专业,一直心怀“人事经理梦”的他,选择加入了湖北大学记者团秘书部锻炼自己。他说:“我一直觉得记者采访的问题和HR招聘面试的问题很像,加入记者团也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一下组织中的问题。”

在记者团工作了一年后,他大胆带领部员合并秘书部和公关部,成立新的行政事务部。然而让新合并的部门适应自己的领导风格,并不是一件易事,“融合两个团队,是一件很需要用心用感情去做的事情,还好我做到了,没有留下遗憾”,宋凯文自豪地说。后来成立的行政事务部,常常被比喻为记者团的“管家”部门,宋凯文总是率领自己的团队策划别墅秋游、饺子宴、圆梦活动等记者团品牌活动。在宋凯文的带领下,行政事务部就像一条鲶鱼一样,把整个记者团都搅活了。

大三的时候,宋凯文不仅要实习,同时也要准备挑战杯比赛,即使每天忙得天昏地暗,他也会抽出时间来带好下一届学弟学妹。同在行政事务部的学弟学妹们,对宋凯文也是“又爱又恨”。工作上的宋凯文挑剔严格,常常毫不客气的批评学弟学妹们的表格做的不整齐,办事效率不够高等等问题,而私下宋凯文又常常和他们打成一片。“他总是会给我们分享很多专业上的干货,平时他实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会发到我们部门群里和我们一起讨论,他对于我们来说,既是前辈,又是朋友。”2015级行政事务部车玉洁说

回忆起在记者团工作的日子,温馨的故事数都数不清。2016年年底,已经在北京工作了一阵子的宋凯文,因为大四论文开题回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约上自己部门的学弟学妹一起去聚餐。八个人,点上烧酒和几盘小菜,从五点半吃到晚上快九点,他说“常回来看看,已经是一种习惯。不管走的多远,记者团永远是占据心中最宝贵的一块地。”

王欣:无数湖大人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

这个夏天,2013级新闻学专业的王欣即将毕业,从2013年加入记者团至今,已有四年。在这四年中,她从未退居记者团采编团队的二线,累计发表了58篇校园网稿件和将近40篇对外宣传稿件。在她的笔下,无数个湖大人的故事熠熠生辉。

刚加入记者团时,她心中怀抱着一团新闻理想的火焰,但苦于基本功不算扎实和不善于发现新闻点,她选择从最简单的篮球赛活动写起,于是她连续去观看了一周的篮球赛。“后来那些队员都认识我了。”她笑着说,“当时完全是凭着一腔热情,觉得自己既然不太会寻找新闻点,也不太会写稿,那就去多练练笔,毕竟熟能生巧。”

在一步步的写稿历练中,王欣进步飞速,在记者团的第二个年头她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外宣《八旬老人送家里第三代大学生报到》。她还记得这是在一次回阳逻的迎新报道中发现的新闻点,在迎新当天要重点关注一些特殊的人物和现象——全家出动来送孩子上学、年纪最小的新生、年迈的老人来送孩子上学等等。恰巧当天在阳逻的迎新报道中,她和伙伴杨洁发现了81岁的老人章云瑞来送家族里第三代大学生上学,新闻嗅觉敏锐的她立马赶上去了解情况。然而当她们准备深入采访时,由于人太多,老人要去找孙女就悄悄离开了,“我和杨洁满校园的找人,因为我们没有留下任何老人的联系方式。最惨淡的是我们连他曾孙女的名字都不知道。”她回忆着说,“后来,我整理了一下已有信息,记起来老人说他家在河南驻马店,曾孙女读的是教育学专业。”凭着这两条信息,她跑到了教育学院的报名点,挨个翻已经登记的学生名册,最终找到了女孩的名字、寝室号和联系方式。“在这篇稿子中我们犯了不少错误,也算是积累经验和学习的过程”,杨欣说到。

这样的事儿不止一例,有次在体育学院的志愿活动中,王欣采访了一位环卫工阿姨,她们闲聊了没几句后阿姨就离开了。她发现阿姨身上具有新闻点,却没能留下阿姨的联系方式,“那之后补采怎么办呢?”,于是她就经常去阿姨负责打扫的街道上等阿姨。当时临近期末考试,她就只好一边背书一边等,也不敢随便乱走,生怕错过了阿姨。然而皇天不负有心人,3个多小时的漫长等待,终于让她盼到了阿姨。杨欣说:“我不觉得这3个多小时的等待是一件很苦很难熬的事,相反因为有新的新闻写,我的心中有一些小激动和期许甚至是有些迫不及待。”

王欣将她四年的新闻作品整理成册,里面填的满满当当的别人的故事,“无数个湖大人的故事汇集起来,也变成了我的故事。要把一个人物写好,你要在他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去试着了解他体会他。每接触到一个采访对象,我都能从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并且学到一些东西。”

曹婷婷:我是小贝,也是保送北大的直博生

新媒体部的曹婷婷,现如今已经保研直博至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开始了她的科研之路。作为湖北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一位响当当的学霸,本应是天天与细胞物质小白鼠打交道的她,大一时源于对文字和摄影的热爱,加入湖大新闻网前身冰点工作室湖大在线,成为记者团新媒体部的一员。

曹婷婷在新媒体部的时候正是新媒体部的新生磨合期,当时新闻网技术与编辑人员刚从湖大在线调到记者团工作,微信也刚刚起步。在大家都是“小白”的情况下,一切只能万丈高楼平地起,他们从一条条微博、微信推送中总结经验。

曹婷婷大二的时候,新浪微博正风靡校园,她也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微博主页君生涯。微博向来讲究时效性,偶尔有很紧急的推送,常常需要曹婷婷边上课边发微博,一刻都不能松懈。“为了即时发微博,我基本上手机24小时不离手,导致现在都养成了走路都在翻手机的坏习惯。”她说道。当时为了微博涨粉,办粉丝抽奖活动,开微博话题讨论,常常转发评论实事互动,绞尽脑汁变着花样发微博,经过从大二上到大三下这两年的微博管理,湖大官微也前后涨了一万多粉。

成为微博主页君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过还好一路上有前辈的鼓励,“周璇学姐帮助了我很多,她不仅教会了我运营新媒体的方法,更带给我了许多新闻人才有的严谨态度。”曹婷婷说。

因为热爱新媒体部的工作,到了大三她仍留在记者团,需要兼顾科研和新媒体工作。“我那段时间每天都是连轴转,但是从未想过放弃什么,毕竟自己选择了这里就应该在其位而谋其政。”学霸曹婷婷说。虽然如今来了北大,曹婷婷也一直潜心实验戒骄戒躁。“现在先博士毕业,以后有机会还是想从事文字、写作这方面的工作。科研之路已经开始,希望我能坚持接下来的五年吧。”

最新阅读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