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西门过去,穿过一条街,往里走数百步,就到了沙湖。
绿道往左,有个小小的内湖,还有个儿童乐园。往右,就能看见横跨湖面的大桥以及一路蓊郁的碧色。我们三个,经常选左边的路。他们说:“右边宠物狗太多了。”
内湖准确来说是个避风塘,绕池一周不过三四分钟,又缩在不起眼的角落,四面树木围合,基本无波无澜。湖上有亭,每到傍晚,有老人拉二胡。春天,阳光穿过柳枝的缝隙,落在盈盈的水面,水蜘蛛时而匍匐沉思,时而轻快跃动,一条破旧发黑的小船泊在岸边,船上载着薄薄一层杨花。我坐在湖边草丛上,可以什么都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直到晚霞点亮湖光,金柳成为夕阳下的新娘,二胡声幽幽响起,才起身离去。出内湖再往左,就是儿童乐园。我们有时候会趁着小孩子少,两步爬上滑滑梯,呲溜滑下去,然后赶紧拍拍屁股,逃离现场。有次不巧来了个小孩,见我们玩得起劲,忿忿不平地喊:“这是十岁以下儿童玩的!”他那正义凛然的样子,就好似发现了同桌小明的考试小抄,气嘟嘟地准备找老师告状。
我第一次来沙湖,也是走的左边。那时刚上大一,王老师作为学业导师带着我们一行人来武昌校区转悠。见到合抱粗的樟树,我们还艳羡地夸赞“真大啊!”他笑而不语,就好像看着一群未经世事的孩子。然后直领着我们从校园西南角的小铁门钻过去,再转过一条被绿铁皮施工栅栏围住的窄路,就到了沙湖。初见沙湖,并不开阔,湖水幽黑暗淡,走几步还能闻到水草腐败的腥臭味,但是我们依然有说不完的话、笑不完的乐子。王老师在前面走着,介绍着沙湖的风景和历史,我们一行人在后面跟着,时不时插上几句话。过了内湖和儿童乐园,到廊桥下的湖边,王老师便租了一条游船,坐在船头把舵,我们跟着船身,一晃,一晃,波浪荡开来,水草上下起伏,一切似乎慢下来。王老师教《现代汉语》,这门课算是中文系自己的“abandon”。临考前一个月,我背着明黄的课本和厚厚的资料,哼哧哼哧地爬上阳逻图书馆的顶楼,像孔乙己纠结“茴”字的几种写法一样,与汉语国际音标的长短元音和清浊辅音缠斗不休。每每抓耳挠腮、苦思不解之际,只能在QQ上向王老师请教,不出一分钟,我就接到了他的来电解答,即使有些问题过于简单幼稚,他也毫无厌烦之意,用那不急不缓的语调,娓娓道来。每过廊桥,悠悠的游船似乎还在水面摇荡,王老师的语调似乎还在耳边盘桓。
回迁到本部后,往沙湖跑多了,我也渐渐尝到了右边的乐趣。早夏的蛙鸣在齐人高的水草中曲曲绕绕、时有时无。绿道边一树树的垂丝海棠,花开时一抹抹嫣红与粉黛,艳而不妖,云蒸霞蔚。我们有时散步,看看路边的野草野花,瞅瞅头上的叶子果子,挑毛桃,摘杨梅,捡红柿,寻青橘,一年四季总有诱人的惊喜;有时夜跑,从大桥下一直跑到省图边,聊聊看过的电影,吐槽各自的遭遇,甚至被突如其来的暴雨淋透,躲在卫生间门口拧干衣服的时候,还不忘交流自己的情感经历;有时骑车,三个人拨弄着车铃,“叮叮”“叮叮”“叮叮”,奋力蹬过水杉林旁的长坡,穿梭进梧桐叶下的灯影斑驳,一览楚河汉街的霓虹闪烁,听着自行车轮轧着岸边木道,发出震颤的歌。也曾在暮春,某个假日午后,跟着丁老师一行,面朝沙湖,背倚杏树,共读《诗经》《埤雅》,吟着《采薇》,体会草木之心,涵泳生生之意。丁老师戏称自己是“沙湖丁小憨”,但她一踏入沙湖,就轻灵得像“冷香飞上诗句”,在不起眼的野花野草中找到典籍里湮灭已久的名字,从古人繁复的注脚下悟到精微的菩提妙理。“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每每涉足泽畔,涟漪泛泛,林叶簌簌,我总感喟那自得之乐、舞雩之风。
大三赴武大游学,两校往返之间,右边这条绿道也是我的必经之路。出东湖的凌波门,便是蜿蜒的湖滨路,路过放鹰台,拐入白鹭街,四月则可见一路的樱花,缤纷若雪。沿着东湖与沙湖相连的楚河,西行数公里,就到了沙湖大桥脚下,举目而望,远处高耸的绿地中心直插天际,对岸湖大的图书馆清晰可见。穿梭梧桐叶下,冲过林边斜坡,经由这条绿道,朋友来武大找我,我回湖大找他们,沙湖环路又响起我们的“叮叮”声。“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游学一年,常在两湖间穿梭,沙湖固然比不得东湖的烟波浩渺,也比不得它的人文底蕴,但于我们而言,却是无可替代的精神后花园。
史铁生在《想念地坛》里写道:“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我曾说,迟早要写一篇这样的散文。如今身在泉城,心缠急务,好不容易落笔,又奈何文才有限,只袭取了题目而已。但是,沙湖确乎成了我的地坛。看看吧,如地坛一样,沙湖也是一个圆圈,无论往左,或是往右,直行或是转弯,我们终将相见。
(作者系文学院、楚才学院2019级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