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歌唱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伴随着耳边熟悉的旋律,我们在初秋抵达香港口岸。我对香港的特别印象来自张爱玲,她写“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悲哀的城”,现在我终于有机会来亲眼看看这座城市。
乘坐双层观光巴士进城,我坐在窗边欣赏沿路的风景。和大陆不同的道路规划、街边的标志牌和建筑,让人仿佛穿梭在古典和现实交融的城市空间里。一路坐到旺角,所有经典的港风元素开始在我眼中呈现。叮叮响的红绿灯、赤红色的出租车、密集热闹的老式商铺。我好像回到了千禧年,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产生了一种不真实的眩晕感。然而,耳边红绿灯的蜂鸣声又将我拉回现实。红绿灯的叮叮声,不仅是交通规则的提示,还是这座城市独特韵律的一部分。这种为视障人士设计的特别信号灯声音,更是体现了香港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与包容。
在旺角,我们意外发现了一家唱片店。一进门就是满墙的唱片,店铺的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唱片类型齐全。正午十二点才开始营业,我们到达时已经有不少散客。在这个数字化音乐盛行的时代,能够找到一家实体唱片店,并且与店主建立起友好的联系,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也是这次旅行意外的确幸。我喜欢收集黑胶唱片,对于我来说,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载体,还是一份情感的寄托。每一张唱片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回忆和故事,当旋律响起时,那些美好的瞬间仿佛又重现眼前。
沿着弥敦道一直走,我们邂逅了一家充满地道风情的港式冰室,久违地使用现金支付的方式,也算是香港文化的另一种体验。冰室内,昏黄的灯光洒在每一张木质桌椅上。墙上挂着的老照片,记录着岁月的痕迹,每一帧都是一个故事,静静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风雨兼程。空气中弥漫着奶茶的香醇与菠萝包的甜蜜,那是香港独有的味道,熟悉而又遥远。窗外,弥敦道依旧车水马龙。在这个具有高度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保留了不少复古的传统。我喜欢香港多样、融合的文化,繁华并没有浇灭香港历史的温度。
灯火彻夜明亮的海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海之滨。维多利亚港,这个见证了香港百年沧桑巨变的水域,如今依旧波光粼粼。当我亲自站在岸边,想起高中时老师在讲台上朗诵《别了,不列颠尼亚》—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而现在,海港边挂满了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它们在海风的吹拂下飘扬。
与此同时,旧街市里排列着各种各样的摊位。那些老旧的房屋、斑驳的墙壁和上个世纪的旧CD,仿佛在诉说香港过去的岁月。从庙宇的香火缭绕到茶楼的人声鼎沸,每一处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在这里,你既可以看到耶稣的画像,也能找到古朴的佛像小店。东西方宗教的符号好像被赋予了某种特别的默契,它们成为小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共同绘就香港多元文化的画卷。
傍晚乘坐天星小轮,穿梭在繁华的夜景之中,高楼鳞次栉比,每一扇窗户都透出了冷冽的光,一种疏离感油然而生。风拂过我的发梢,让人不由自主地深呼吸,试图将这份独特的气息永远镌刻在记忆之中。当你站在太平山顶,俯瞰整个中环。灯火阑珊之下,中环仿佛变成了一座流光溢彩的水晶宫。维港的水面上,游轮缓缓驶过,船身上的灯光在水面上拉出长长的光影,与两岸的灯火遥相呼应。远处,香港岛的天际线在夜色中更加清晰,那些标志性建筑如东方之珠般熠熠生辉,讲述着这座城市的辉煌与梦想。
我所写的香港,仅仅是我十九岁看到的香港。它是我个人视角下的独特切片,充满了探索的兴奋、文化的冲击和特定的情感体验。十九岁的我是喜欢香港的,喜欢岛,喜欢海,喜欢怀旧唱片和粤语歌。
(作者系2023级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