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7年是湖北大学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一年。学校以“质量提升”为工作主题,力求进一步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进一步集思广益,推进工作,校报开辟《质量提升大家谈》专栏, 刊发学校机关管理干部培训班成员关于学校提质进位、质量提升的相关建议,为学校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学校办公室石光红:
提质进位重在落实
当前,我们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看行动、关键在落实、关键要见效。而要做好真抓实干这篇“文章”,我们要以项目为抓手,树立“越是难事越是事业发展关键”的认识,突破难点抓落实;强化“特色、亮点就是竞争力”的观念,突显亮点抓落实;扩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共识,突出重点抓落实。
学校办公室王群:
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助推学校办学质量提升
当前,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成为学校“十三五”期间建设发展的主旋律。习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教育的本分是教学,而提高教学水平,基础在本科。因此立德树人关键要落实在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上。要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一定要上下联动,在全校范围内形成重视教学、服务教学、研究教学的良好局面。领导重视,将教学放在重要位置;资源优化配置,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设施,注重课程建设和研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通过开展培训、交流观摩,鼓励院系建立教研组,经常性开展教学研究,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上,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
教务处朱琦:
制订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目前我校已出台并实施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近四年时间,所以启动和实施对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迫在眉睫。
我认为,以2017年底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国家和湖北省教育规划纲要,坚持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渗透的原则,坚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坚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完善课程体系设置,融入完全学分制改革思路,突显湖大育人特色。
人事处吕露超:
加强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助推学校师资队伍和科研水平提升。“十三五”期间,学校要以提高博士后待遇、完善培养体系、强化在站管理与考核等方式为抓手,吸引一批优秀博士进站专职从事科研工作。此举既可弥补我校现有科研队伍体量偏小的不足,又可为补充师资队伍提供重要人才资源储备。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王亚平:
一流大学建设要苦练内功稳中求进
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学校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优良办学传统、校风学风、校园文化以及鲜明办学特色的形成,都需要长期的积淀和社会的认可,不可能一蹴而就。湖北大学应该苦练内功,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内涵发展”上,稳中求进。
创新是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动力源泉。“双一流”的核心点是开放,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进中谋改,打破现有学科壁垒,促进学科协同交叉,从建设好一个或几个“一流学科”的目标做起,深入实施特色发展战略。同时,作为地方高校,湖北大学应该“贴地飞行”,立足湖北,坚持高校与实际部门的联系,在咨政建言和人才培养方面为政府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不断凝练和彰显特色中打造学校品牌,成为民众心目中认可的好学校。
学工处李书:
提升学生工作贡献度
学生工作要努力提升服务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贡献度,一是深入推进学生自育工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生动力;二是持续开展学风建设,让学生浸润在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三是加强学生教室、宿舍等硬件设施维修改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招生就业处严蓉:
砥砺奋进谋发展,提质进位再跨越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与学校战略发展定位的决定密切相关,与每一名教职员工紧密相连。强化质量能够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为学校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个人认为,可以从自检、创新方面砥砺奋进,从专项领域中寻求突破。
敢于自检———正如长江学者江畅所说,我们需要文化自信,也需要文化自检。自检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自我检视、自我检验,是提升质量的真正动力与源头活水。鼓励创新———高校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要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项工作中融入创新。专项突破———新形势下,高校间竞争日益激烈,学校面临的形势是不进则退,慢进也退。想要实现各个学科、专业齐头并进,全方位赶超变得非常困难,但可以在某些方面寻求突破,实现弯道超越,在某些方面能够引领行业的发展,以此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促进学校跨越发展。
教务处潘毅楠:
推进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设
我校总结成绩、积极申报,于2016年底在激烈的竞争中成功获批,成为首批99所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之一,证明了我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效。目前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分散于教务、研究生、学工、招就、团委等多个部门,呈出两张皮甚至多张皮现象,使得有志创新创业的学生及其指导老师因为参加各种不同的实践创新活动而需辗转于多个部门,师生积极性、相关工作的效率、相关成果的凝练都不同程度受到负面影响,长远来看可能会阻碍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建议学校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中心,在宏观上统筹相关工作;同时采取灵活的办学模式,在楚材学院、政法学院或商学院开办创新创业教育试点班,进一步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和扶植优秀创新创业学生;逐步打造全链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服务体系,培育良好的湖大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探索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党委宣传部刘曦:
营造文化氛围 聚力质量提升
2017年,宣传工作在保证“量”的基础上,应着力提升“质”的内涵,特别是新媒体工作应立足湖大,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做出有品质、有格调、有传播力的优秀作品。
一是要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讲好湖大故事。新媒体平台要结合舆论热点报道湖大的人和事,传播湖大正能量,讲好湖大故事,为学校改革发展服务。二是关注“五学”,营造“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学者、学术、学科、学院是宣传工作的核心,通过营造“向学”的文化氛围,构筑高校的人文气质和精神风貌。三是摒除杂音,凝心聚气向双一流迈进。宣传部门作为舆情监测部门,要及时处置舆情危机,维护校园舆论秩序。
校工会余丹丹:
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学校质量提升
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学校质量提升。学校内部因素要形成合力,才能加快目标的实现。内部因素即培养方案、内部体制机制建设、学生及教师,可以比喻为剧本、舞台、观众和演员。就质量提升而言,舞台是关键,它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教师、学生和剧本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三个要素,学生是培养对象,是教育目的的最终体现。剧本则把教育目的具体化为教学目标,并设定各种实现目标的手段。同时这个剧本还要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地提升和完善。优化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专业课的安排应该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紧密相连,学校应该主动、灵活地发掘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培养专业型的人才。
财务处刘锁:
综合性大学也需适应“转型发展”
我校的目标定位是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大学,逐步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前年我省省属本科高校开展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试点,入围的试点院校大部分学校都是三本院校。谈起学校转型发展,一些人就为之色变,以为这与我校的目标定位是有本质区别的。
然而,从人才培养以及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上来讲,转型发展与我校的目标定位又是非常契合的,我们的转型发展与其他三本院校的转型发展也是有区别的,因为他们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工人,而我们需要培养的则是技术核心、骨干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以计信学院为例,去年成功入围了教育部“中科曙光百校工程”和ICT产教融合项目,在人才培养上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后续还会有“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凤凰教育)和“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圆通科技)等项目可以申报。
国有资产管理处徐涛:
实行公用房资源定额管理
实行公用房定额管理就是对校内教学、科研以及办公用房等非经营性房产进行科学编定,对超额使用学校房产的单位,学校应予以收回重新分配,确需保留使用的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学校按规定收取房产资源占用费;对于不足定额的单位,学校按规定给予补足或经济补偿。公用房定额管理有利于缓解供需矛盾,最大化解决无增量情况下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实施公用房定额管理前应注意以下环节:第一要统一思想,剔除学校包干、统揽的"大锅饭"思想,注重提高效率优先、内部挖潜原则;第二是摸清家底,建立完善的公用房档案,依据科技手段实时掌握公用房动态使用情况;第三是注重学科发展方向和差异,出台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公用房管理办法和奖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