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与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中的历史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大学举行 本网记者 明海英/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5月10日,湖北大学和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联合举办的“水与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中的历史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大学举行。开幕上举行了湖北大学中国长江文化研究院揭牌仪式,湖北大学教授、法国水科学院院士郑晓云教授担任院长。
来自中国、希腊、意大利、西班牙、法国、阿尔及利亚、美国、伊朗、日本、越南等国家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水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上的水治理及其影响”“‘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水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湖北大学党委书记尚钢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自远古时代起,人类就逐水而居、依水而兴。纵观历史,无论是我国的华夏文明,还是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等,无一不是在大江大河流域内孕育诞生,无一不是得益于河流的滋养。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一部人与自然、人水相处的历史。长江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腾不息的长江,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哺育着亿万中华儿女。通观中华文明发展史,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
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校长代表、技术学院院长康斯坦丁诺斯指出,会议具有跨学科背景,目的是通过探索历史经验,寻找解决未来问题的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员贝斐然认为,此次会议研究水与文明的互动关系,这对于人类未来的发展很重要。历史告诉我们的不仅是过去的故事,还有为未来铺路的经验方法。他希望,中国和地中海国家这两个文明发源地之间开展更多的合作,向社会普及关于水的知识,提高民众应对水危机的意识。
湖北大学教授、法国水科学院院士郑晓云在主题演讲中以京杭大运河、灵渠、秦淮河为例,介绍了古代河流治理对中华文明共同体形成的影响,借此阐述江河互通与文明沟通之间的关系。他表示,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差异较大的国家,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分裂的情况,但最终都走向了统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河流网络对国家领土和社会起到了很好的连接作用。河网不仅连接了领土,还连接了地方和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纽带。
据悉,会议旨在探讨水在人类历史上,尤其是在人类的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增加人们对水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解。同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如何从历史上学习有益的经验,形成对水在人类社会中的共同理解和视野。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gd/gd_rwhz/gd_zxjl_1665/201905/t20190511_48822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