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大实验室到企业研发一线,扎根生物制造,立志创新创造,湖大毕业生耿碧男一路追光前行。

湖大岁月:筑梦生物制造
耿碧男出生于山西晋中,2014年考入湖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自此与生命科学结缘。在老师的指导下,她走进微生物实验室,开启了科研生涯。本科毕业后,她选择继续在湖大深造,直至攻读微生物学博士学位。在导师杨世辉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她选择“运动发酵单胞菌改造”这一前沿领域,在科研领域的“打怪升级”。
经过本硕博连读后继续博士后研究,耿碧男目前以(第1/共1)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在Trends Biotechnol(SCI一区Top)、ACS Synth Biol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篇、综述论文2篇,并在Nature Commun(SCI一区Top)等期刊上参与发表SCI论文6篇。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5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4项。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并获得第四届国际生物设计研究大会“青年学者优秀报告三等奖”等奖励、2025年度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
“学校的课程非常扎实,从分子生物学到微生物发酵工程,每一门课都为我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更让她受益匪浅的是学院开放、互助的科研氛围:师兄师姐倾囊相授实验技巧,导师杨世辉教授悉心指导,马立新教授、彭文舫副教授等学者也给予启发。这种“无边界”的学术交流让她早早养成多维度思考的习惯,也为日后应对企业研发中的复杂挑战埋下伏笔。博士期间,她主导“工业菌株基因编辑技术”研究,在学院先进的实验平台支持下,为走向产业界筑牢技术根基。

破局之路:D-乳酸菌株研发纪实
2023年博士毕业,耿碧男加入杨世辉教授创办的武汉睿嘉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很快迎来首个重大挑战——构建高产D-乳酸的运动发酵单胞菌重组菌株。该菌天然倾向于高产乙醇,传统代谢手段难以彻底阻断副产物生成,严重影响目标产物分离,项目一度陷入僵局。
“团队尝试多种方法仍未突破,大家压力都很大。”转机来自一次深夜讨论:杨世辉教授和她及其团队跳出“直接敲除乙醇途径”的常规策略,创新提出“好氧/厌氧双相催化”的迂回方案——先于好氧条件下引入低毒性2,3-丁二醇合成途径分流碳流,再转厌氧环境激活D-乳酸合成并删除临时途径,成功实现乙醇途径完全沉默。
方案确定后,她和鲍伟威等同事将任务拆解为基因元件准备、途径组装、转化筛选、发酵验证等模块,设定清晰节点,带领团队高效执行。从优化基因编辑体系到实时监测发酵过程,她与同事鲍伟威等精益求精,最终不仅攻克乙醇残留难题,还大幅缩短生产周期,为公司D-乳酸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这一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科研与产业的核心,都是敢于重构问题、快速试错的能力。”

师恩如灯:点燃创新火花
从求学湖大到与企业导师共事,耿碧男始终难忘那段“深夜来电”的温暖时光。博士期间,她困扰于基因编辑后“质粒残留”导致后续改造效率低下。某晚她萌生新思路,激动地推演至深夜,终于忍不住发微信向在外出差的杨世辉教授汇报。
“没想到杨老师立刻打来电话,我们讨论了近一小时。他没有丝毫敷衍,反而特别认真地帮我梳理逻辑,优化酶切位点设计,鼓励我继续尝试。”那份平等的交流、真诚的信任,让她第一次感受到“创新无关资历,每一个想法都值得尊重”。之后实验顺利推进,新策略显著提升改造效率。“至今我带团队也始终如此——愿意倾听、敢于信任,因为灵感常来自意想不到的时刻。”

角色转变:从学术到产业的平稳跨越
从博士生转变为企业研发负责人,耿碧男也曾经历适应期。她体会到,学术追求前沿与创新,而产业研发还需统筹可行性、成本、时效及规模化效应;从前深耕一个课题,现在需多项目并行、跨部门协作,对接生产与市场等多方需求。
她以“空杯心态”主动学习,向资深同事和生产一线请教。“比如发酵工艺,实验室小试可忽略成本,但放大生产必须考虑能耗与原料利用率——这些都是全新的课题。多问多学才明白,产业化不是实验室结果的简单放大,而是在多重约束下寻求最优解。”
她也践行“快速试错,迭代推进”的策略。“企业项目不追求一步完美。像菌株改造,我会先小试验证核心思路,再持续优化方案,比执着于理想路径更高效实用。”支撑她快速成长的,是读博期间培养的“韧性”:“杨世辉老师常提醒我们‘失败是常态,但一定要从中汲取经验’。如今面对难题,我会先冷静分析而非慌乱——归根结底,科研和产业的核心都是解决问题。”
(审稿:刘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