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长江,淼淼沙湖,莽莽荆楚,灼灼其华。岁次乙巳,序属金秋。欣逢湖北大学建校95年,仰观黉宇之壮丽,俯察庠序之昌隆,慨然有怀,遂作斯赋。其辞曰:
昔在一九三一年,风云激荡,国步维艰。武昌首义之地,沙湖之滨,新学肇端,始创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初定学校发展之标杆。未料,绛帐初开,一九三六年,省立教育学院被迫停办。
一九三八年,武汉沦陷,学校西迁,师生跋涉千里,讲学恩施五峰山下。学不可已,业不可辍。师生怀抱教育救国之志,历尽艰苦创业之难。教学相长,知行合一;人师贵博、经师贵专,为师为学,庶几近焉。
一九四四年,省立教育学院改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时校舍简陋,条件为艰。然名师荟萃,精神饱满。学惟际此,养性存诚。念哉教育,师范前旌。日思日睿,笃志笃行。有文有理,正学正名。学研并重,玉振金声。然几经迁徙,艰难求索,筚路蓝缕,弦歌不辍。
新中国之初,百废待兴。院系调整,几经分合。其间,历省立教育学院、省教师进修学院、湖北师专、武汉师专。名虽屡易,而重教崇文之心未改;址虽数迁,而经世致用之志弥坚。
一九五八年,武汉师范学院成立。沙湖黉舍,渐成规模,学科专业,不断拓展。琴园芳草,始栽新苗。教育革命,传统历久弥新。此时也,大师云集,声名鹊起。朱祖延之古籍学,冯天瑜之文化史,李先焜之符号学,毕列爵之藻类学,自成一家,享誉海内外。陈家威获全国劳模,赵敬钊赴京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徐善广、徐章煌、李建宗、张国光、李悔吾、王陆才、穆桂春、祝明彻、冷余生……一串串响亮名字,誉满学界。此时,“武师有志气”,传遍大江南北。
一九八四年,改革开放,春潮涌动。学校改制,武汉师范学院改建湖北大学,开启综合发展新纪元。办学转型,教学科研并重;规模扩大,学科专业拓展。学术交流,邀四海名师讲学。国际合作,与海外高校缔盟。学科建设,唯此为重;师资队伍,引育结合。教学改革,敢走新路;科学研究,勇攀高峰;社会服务,辐射全国。学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
今日之湖北大学,教育体系完整,学科专业齐全,师资队伍卓越,学术积淀深厚。3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5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彰显学校实力。人才培养、本科硕士博士贯通,科学研究,基础应用开发融合。师范学院承百年传统,育未来教育精英;新文科新工科,蓄势待发;楚才学院,聚优秀学子,创人才培养新模式;曼城联合学院,鉴国际教育经验,育拔尖创新人才;继续教育学院,面向社会需求,服务全国考生;孔子学院,传播中华文化,收获满满点赞。
人文社科,重视典籍研究,关照社会现实,国家基金项目居全国高校前端;自然科学,探究科学奥秘,服务产业创新,国家基金项目连年升攀;教学名师,深耕讲坛,老师学生,切磋切磨;青年才俊,崭露头角,白发教授,著作等身。
图书馆藏书浩如云烟,实验室设备先进精良。工业生物技术,微纳电子材料与器件,高分子材料三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成为省属高校之样板。
湖北大学,实乃钟灵毓秀之地,人文荟萃之区。武昌校区卧枕美丽沙湖,毗邻湖北省图书馆,文化底蕴深厚,校园环境一流。绿树成荫,芳草如茵,春有樱花灿漫,夏有荷风送香,秋有桂子飘远,冬有梅影横斜。四季美景,陶冶性情,一湖灵气,涵养才思。
长江新区校区,依武湖而望钢城青山,活力四射,发展空间无限,新工科崛起,服务新兴产业,前景无量,大有可为。
今日之湖北大学:
大师大楼大气大为大美俱嘉;
学科学术学者学生学风同辉。
“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全校上下,励精图治,奋力拼搏,志在必得。
赞曰:
琴园书香,弦歌不辍;
九十五载,薪火相传。
自强不息,笃行不怠;
克难奋进,再创辉煌。
壮哉湖大,其永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