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文华老师是政教系的办公室主任。记得我来报到的第一天是她接待的。至今,我还忘不了,她的笑容如同春日里盛开的花朵,灿烂而温暖,能瞬间驱散人们心中的阴霾。她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排洁白整齐的牙齿,就像珍珠般晶莹闪亮,让人看了也不禁跟着心情愉悦起来。
亲近和博爱是系里老师们对朱文华老师的评价。平易近人是朱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她以慈母之心关心我的学业与生活。我因家住汉口花桥,每日上班需乘坐公交到粤汉码头,再乘轮渡过江,到徐家棚码头翻过天桥行走到和平大道到赵家墩站后,再走胡同小道才能到校,车船顺利约一个多小时,若没赶上轮渡约两个小时才能到校。朱老师和资料室的韦洪主任商量,让我在书库里摆上一张单人床暂住。
在政教系资料室,我经历了一段非常特殊的工作和学习时期。在我的服务对象中,有许多都是蜚声中外的学者、教授。王文卿、罗炽、胡邦宁、徐善广、李先焜、张广立、田子渝等一大串耀眼的名字即使我觉得惶恐,又使我感到高兴。我的主要工作是根据他们写的中外书单到新华书店去买书。只要买到书,学者们就高兴,似乎其他什么都可以不计较了。我们图书资料室的韦洪主任也时常帮我的忙。每次我跟着她一起去书店,一进书店大门,营业员都会微笑着与韦洪主任交谈起来。什么版本啊、出版社啊、作者啊,她们无所不谈,有时都让人觉得有些妒忌。
我特别敬重那些终身为学生传授知识的老师们。每次他们来到书库我总是以大方、平和的微笑面对他们,总是沉静而有节奏、恬恬而不厌其烦地向他们推荐好的书籍。偶尔,老师们也会用一种舒缓的轻声为我解答疑难问题和指引门径。这些辛勤的园丁就像长期深埋在地下而易为人所漠视的树根一样,一刻不停地在为地上那棵枝叶参天的知识大树输送大地所给予的养料。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辛勤耕耘的园丁,那些静静地埋藏在书库的知识瑰宝才得以在人们面前闪闪发光。
五
在马院建系50年暨马院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俞良早老师作为杰出校友在大会上讲述了几件事。第一件事是当时的系主任胡邦宁老师带我们到大悟县宣化店调研革命斗争史和宣扬红色精神的事迹。胡主任虽已年近50,身体不好,在艰苦的环境下,仍和同学们下乡同吃、同住、同调查。第二件事是科学社会主义专业聂运麟老师刻苦做研究。聂老师在教学上耐心、仔细,不厌其烦地指导俞良早,让他在教学上、科研上少走弯路。在会上,俞老师动情地说:“政教系是我研究列宁思想的出发点和发源地。”
2002年1月,俞老师离开湖大,调任南京师范大学,任特聘教授。他情系湖大,一直同湖北大学领导、政教系领导和老师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多次回到母校,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参加校庆活动。2018年12月,湖北大学聘任他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院庆当天,我见到俞老师,50年一别,他已70,脸上皱纹如同岁月的沟壑纵横交错,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一个故事。他的眼神依旧和蔼可亲,犹如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我的心灵,眼中充满了关爱与鼓励。他紧握我的双手,深情地说:“小刘,谢谢你,在政教系工作你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最好的服务,我一直没忘记你!欢迎你到南京师范大学来做客。”我顿时泪流满面,感动无比……
在院庆的研讨会上,我还见到了77级系友江畅教授。望着江畅教授在台上发言的身影,我想起50年前在原武汉师范学院初识他的那一瞬间。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武汉师范学院政教系资料室工作,江畅和陈波、殷勇、耿和平四位同学作为优秀毕业生留校,毕业前半年政教系派他们前往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进修,他的专业方向是伦理学。进修前他来资料室借书,我当时负责管理哲学书籍和资料,由此结识了江畅。
一天下午,我在书库整理书架,忽然来了一位年轻教师。他举手投足间很有涵养,彬彬有礼地说:“老师你好,我是77级的江畅,将去人大进修,想借书……”我目不转睛地打量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年轻,精力充沛。他身材中等且匀称,乌黑的头发一丝不乱,一副带着书卷气的清秀面庞和一双机灵明亮的眼睛,让他充满了智慧、才气和灵性。他说话轻盈又不失稳重,有一种静态的美。他穿着一件洁白的衬衣和一条深灰色的裤子,脚上是一双黑色北京布鞋,给人一种干净、淳朴、善良、富有朝气、蓬勃向上的感觉。
1994年,江畅老师到哲学研究所主持工作,在学科建设的强大外在力量的推动下展开研究。作为学科带头人,不仅要致力于学科建设,还必须自己带头干。他一干就是25年,最终争取到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二十多年,学科建设是头等大事,他为学科建设写文章、写书、申报各种项目、从事行政工作。就这样从大学本科毕业后不断地读书教学写作,无论行政工作多么繁忙紧张,都不断地写啊写,写到2019年,最终整理出了12卷文集。
2024年6月18日,《江畅文集》学术思想暨推进当代中国特色哲学体系构建研讨会在湖北大学举行。我有幸参加了研讨会。会上,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喻立平,湖北大学党委副书记祝欣,湖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江畅出席论坛。上海大学孙伟平教授、吉林大学贺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汪世锦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田海平教授、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汪信砚教授、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龙静云教授、武汉大学萧诗美教授、清华大学李义天教授等知名学者出席会议并进行主题发言。
江畅教授是一位勤奋的学者,他选取36年间所出版的14部重要著作和发表的173篇重要文章汇聚成近1000万字的《江畅文集》,后续还有几百万字篇幅的写作。他是一位宽厚的学者,为人宽容。他在学术上对于不同意见的评论也欣然接受,还让杂志社原封不动地发表出来。他还是一位卓越的师者,一个非常温和且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弟子也继承了他温和宽厚的品质,成为了优秀的人。40多年风雨不改,他的一生以学术研究为职志,探微发覆,从无倦时。所谓“唯勤苦坚韧者可得天酬”,我想这就是江畅教授以他不倦的学术实践向我们启示的人生道理。
作为改革开放的同时代人,江畅教授是恢复高考之后第一届大学生。当年他留校,我是他的同事。每次他见到我,亲切地叫我“刘老师”,都让我诚惶诚恐,惭愧无以自容。如今,他已近古稀之年。不过,他依然精神矍铄,任何时候见到他,他的脸上都泛着慈祥的笑容。在学术上虽硕果累累,但他没有选择躺平,而是以骄人的“立言”实绩扼住了时代困境的咽喉。现在,他又带领一班人在展开中西政治哲学研究,这既契合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问题与核心问题,又是在中西哲学史上处于核心位置的学术问题、思想问题,这也推动他继续奋斗。《江畅文集》的出版,只是对其以往学术的一个总结,也是他40多年哲学生涯的轨迹与追寻。新的学术研究已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当某一天二十卷“中西政治哲学通史”摆在我们面前时,将又是一场学术盛会。
六
马院建院50年的时候,我收到马院熊友华院长发来的邀请函,倍感高兴。因为我对政教系有着特殊感情,所以很想去拜访一下熊院长。之前我并不认识熊院长,所以还忐忑不安。见到他后,我进行了自我介绍,他非常亲切,和蔼地起身和我握手,并泡茶端在我面前。
熊院长英俊潇洒,中等身材,眉宇间透露出坚毅与自信,戴着眼镜,面容和蔼,眼神中有着学者的睿智和专注,仿佛能洞察一切。他衣着得体,举止儒雅,是一位成熟稳重的学者,尽显知识分子的气质与风度。
我们交谈约一个小时,他问得很详细,从最初的系主任胡邦宁谈起,到马院发展过程中我所熟悉的老师,他都详细了解。交谈结束后,熊院长起身送我到楼梯口,瞬间穿越时空50年,我仿佛在脑海里,从他身上看到了政教系首任系主任胡邦宁的身影,一样的慈善眉目,谦虚低调,亲切和蔼……
青春虽已远去,远去岁月的点滴都在迟暮中越忆越清晰。沧桑巨变,移星转斗,那魂牵梦萦的政教系早已深深镌刻在我的心头。
如今,我们的父辈,或已不在人世,或进入耄耋之年。我们感慨时间的飞逝,讲述各自的人生故事,追忆青春岁月的纯真友情。
人的一生,记忆中最清晰的仍然是青春。无论走到哪里,最忘不掉的永远是故园。
(作者系湖北大学退休教师)